據澳大利亞《星島日報》援引《悉尼晨鋒報》報道,過去8年,澳大利亞維省海岸小鎮金星灣(Venus Bay)成為挖蜆(pipi)勝地,尤其在盛夏,逾2,500名“一日游”游客自墨爾本涌入,絕大多數是中國人。這股挖蜆熱潮引起當地居民強烈不滿,更衍生割車胎、破壞財物等罪行。居民堅稱沒有種族歧視,而是擔心游客造成的環境及社會問題。
金星灣位于墨爾本西南邊175公里,只有500名居民,沙灘全長20公里。自1960年代小鎮開發,挖蜆一直是商業及消遣活動。潮退時,人們會挖掘藏在沙灘下的蜆作魚餌,但過去8年,金星灣成為中國游客的挖蜆勝地,尤其在夏天,數千人會在金星灣最大的沙灘“一號灘”(Beach One)挖蜆。
維省其他地區規定,只能挖捕5公升的蜆,但因金星灣過度挖捕,政府將上限減至兩公升,以及不能使用鐵鏟等工具,只可用手腳。維省警察和漁業廳在高峰期亦設置路障,搜查游客車輛。
大批挖蜆游客對金星灣設施,包括停車場、垃圾桶、公共廁所帶來壓力,當地居民聲稱,甚至阻礙緊急服務人員進出沙灘,感到困擾。科學家及漁業廳正進行客觀研究,嘗試量化挖蜆的生態影響,以消除爭論中的情感因素。墨爾本大學海洋生物系講師莫倫哲路(John Morrongiello)說﹕“目前許多公眾爭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確切證據。”
不過挖蜆游客似乎沒有在意居民的不滿。在3月某周日,天色陰暗,但無阻一班年輕中國游客挖蜆。他們首次到訪金星灣這“出名的地方”,并在“一號灘”上,因挖到第一只蜆而歡呼。
然而在沙灘另一端,兩名挖魚餌的漁夫怪責中國游客,“什么都沒有,完全沒有大蜆。”兩人解釋,時隔3年再到一號灘挖蜆,“通常擠滿了亞洲人。我上次來是圣誕節,沙灘上大概有3,000名游客。由停車場及商店,到處都可看見他們,整個海灘都是人。”
拉籌伯大學(Latrobe University)人類學博士生夏菲(Lisa Hatfield)研究金星灣挖蜆潮的影響3年,認為這現象與澳大利亞對多元文化及身份認同的態度有關。“當地人不滿挖蜆游客前來目的只有一個,他們組團挖捕商業數量的蜆。居民稱,把東西掃光是他們的文化,亦有投訴他們對本地經濟根本沒有貢獻。”經觀察,她發現這“并非一般情況”。她說﹕“當地人的看法是澳大利亞對亞洲人根深蒂固的印象。” 不過夏菲表示,本地人對挖蜆潮的憂慮合理。他們正適應金星灣的變化,擔心失去歸屬感,同時感到被忽視,并被指種族歧視。
延伸閱讀:海邊挖蜆子有什么訣竅?
【棲息地】主要在近海沙泥中。
【獲取方法】挖蛤的最佳時間是退潮時。想趕到蛤,需要找到沙灘上的U字型小孔,它們是蛤的呼吸孔,我們要迅速把蛤挖出來,防止呼吸孔被潮水蓋住。如果不確定是不是真的呼吸孔,可以在孔的邊上跺一下腳,有水柱**,則證明確實有蛤,那就趕快挖吧!
責任編輯:劉微
- 澳議員薩姆酒吧遭種族歧視 被喊“滾回老家” 2017-11-10
- 韓研究院統計:七成韓流游客來自日本 女性占近九成2017-11-09
- 號稱澳大利亞“紅色心臟” 艾爾斯巖將禁止攀登2017-11-03
- 福州游客熱衷赴華東華北賞秋 將迎老人出游高峰2017-10-23
- 澳大利亞提高留學生英文要求 中國學生表示認同2017-10-17
- “手機式出游”時代來臨 西湖景區4G流量增長207%2017-10-09
- 北京國慶接待游客1237萬人次 城區景區接待人數下降2017-10-09
- 為祖國慶生花樣翻新 人多車堵難擋出游熱情2017-10-09
- 國慶黃金周:19年間旅游人次從2800萬漲到7.1億2017-10-09
- 國慶中秋假期 北京公園預計接待游客380萬人次2017-09-29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加夫婦42輛校車建“諾亞方舟” 作為核輻避難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