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村民張花萍與他人合伙,在村里開荒50畝種柑橘,但多年下來,入不敷出。而現在,就在原來的荒山上勞作,張花萍一個月有3500元左右的收入,全年工資加分紅近5萬元。
這種改變緣于張花萍的“身份”變了。現在,她在村里引進的企業福林木業打工,干一樣的活,收入卻有天壤之別。
常口村距縣城15公里,村里常住人口560人。過去,該村集體資金幾近為零,村民守著綠水青山卻過著窮日子,是典型的“空殼村”。而現在村里僅有2個農民務農,其余勞動力則全“落戶”該村的企業就業,許多農戶家庭年收入達8萬元左右。
常口村村民收入穩定得益于這個山村有多樣化的增收渠道。該村村干部利用當地水源、林地、礦產等資源優勢,借力村企合作共建,多年來先后引進從事旅游、養殖、水電、木業等項目的企業共6家,通過收取企業土地及資源管理費用,村集體收入去年達近百萬元。
近年來,像常口村這樣發生變化的山村在將樂縣比比皆是。過去,將樂縣135個建制村資金短缺現象普遍,嚴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部分村級組織因當地資源匱乏、增收渠道單一,導致村集體資金幾近“空殼”運轉,無錢為民辦事、服務功能弱化;村干部基本報酬得不到保障,影響工作積極性;村民增收致富只能依靠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做生意。
2012年,將樂縣委、縣政府出臺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鼓勵山村集體經濟轉型增收,對年度收入不足8萬元的建制村每年補足8萬元。同時,制定出臺村集體資金增收獎勵政策:村黨支部、村委會任期三年內,實現村集體經濟較上屆年均固定收入總額增收5萬元以上,并與上屆相比增長幅度達50%的村,審核認定后給予村干部獎勵。
如常口村,連續兩年達到該縣出臺的村集體資金增收獎勵標準,縣財政每年一次性獎勵該村村支書及村主任各1.5萬元。
新型保障機制激活了村干部的工作熱情,村干部開始轉變發展思路,探索發展路徑,“靠山吃山、靠水用水、土地流轉、點子生財”,“找”出了多種多樣的增收渠道,逐步化解村集體資金的“空殼”難題。
萬全鄉上華村距鎮區19.5公里。這個偏遠山村有農戶203戶999人,林地面積51088畝,是個資源豐富的林業大村,也是遠近聞名的欠賬大戶,一度因修路負債130多萬元。該村村干部在征得村民同意后,將村集體管護的13898畝林地以林木折價方式入股當地上市木業公司,組建金森·上華林業有限公司,村委會占45.2%的股份。借助上市公司的管理經驗及技術優勢,村集體每畝林地平均出材量提高約2立方米,畝均增收450元;林地租金每年每畝10元,地租每年收入達13.89萬元;村民每人每年從這家企業分紅550元。
萬安鎮萬安村現有土地面積25560畝,村干部著力在開發村集體土地資源上做文章,探索“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土地流轉經營模式。村集體負責與農戶簽訂土地出租合同,與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先后流轉給農、木企業土地2500畝;村民有地租和分紅收入,有的還在企業上班,領取工資;村集體每年向企業收取每畝50元土地管理費,僅此一項村集體資金每年可穩定收入12.5萬元。
據將樂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相關機制的激勵下,目前,全縣已基本消滅“空殼村”。
責任編輯:林航
- 鄉村游新去處!三明第三批“綠野鄉居”民宿名單出爐2017-09-29
- 家樂福舉辦閩貨縱深考察活動 助三明特產走出去2017-08-25
- 三明金改 推動金融更普惠2017-08-11
- 三明這些國道路面大修 半封閉施工期間交通管制2017-08-04
- 臺灣青年到三明創業就業 將享受多項優惠政策2017-07-27
- 三明法院網絡司法拍賣成交金額逾5億元2017-07-18
- 三明深夜突襲17名老賴家!有人連衣服都來不及穿2017-07-15
- 三明一男子飯店就餐 8次“吃”到碎玻璃2017-07-13
- 三明將新增兩條高速公路 路線方案公布2017-07-06
- 三明多名干部涉嫌受賄犯罪被開除黨籍2017-07-05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市安監局到清流縣開展職業健康監管工作督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