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4月3日訊(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陳漢兒)近日,南日島東岱灣海域,還未散盡的晨光中,三名工人穿著中筒水鞋登上漁排,“嘩啦啦”地將一桶桶新鮮的小雜魚倒入網箱。“天氣回暖,魚也活躍了起來,這陣子明顯吃得更多了。”養殖戶楊振寧說。
南日島海域外接臺灣海峽,海流密集、水交換能力強、水質好,是絕佳的“海上牧場”。今年是楊振寧養魚的第五個年頭,如今海面上的七八百口漁排,都是他打拼下來的“江山”。
“鱸魚、鳘魚個頭大,長得快,肉質緊實,有市場,好出手。”楊振寧說,每年8月至10月是魚苗生長高峰期,一般10月底就能上市,今年預計收成15萬公斤,產值六七百萬元。
水產養殖路上,“80后”楊振寧是“優等生”。他生長在莆田市秀嶼區南日鎮后葉村,與大部分同齡人一樣,靠海為生,做過捕撈,干過養殖。
南日島是我國鮑魚主產區之一。2004年,從后葉村的15畝海域起步,楊振寧試養了幾十萬粒鮑魚。“那時候水質好、氣候好,養什么活什么,收成特別穩定。”楊振寧說,嘗到甜頭后,養殖戶一哄而上,紛紛搶占海域,很快造成了過度養殖情況。海域使用缺乏規劃、養殖方法不當、養殖面積擴張過快等問題隨之涌現,2010年前后,海域養殖密度達到頂峰。楊振寧回憶:“那時海水散發出刺鼻氣味,水產品的成活率、品質、市場價格都急劇下降。”
不僅如此,2009年、2012年春末夏初的兩次赤潮,讓海面上的鮑魚損失過半。忙活一整年幾乎顆粒無收,楊振寧和不少村民無奈選擇退出鮑魚養殖。
養了幾年龍須菜后,楊振寧迎來了新機遇。2017年起,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資開發集團啟動東岱灣養殖海域規劃升級項目,按照水深、地形、區位等劃分鮑魚養殖區、魚類養殖區、藻類養殖區、深水網箱區,大幅調整海面養殖密度,為新型環保養殖設施進場劃出空間。
2018年,東岱灣海域迎來首批980口新型管式塑膠漁排,成為當時莆田首個大規模使用新型抗風浪環保漁排的海灣。一大批老舊養殖設施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如今海面上的4727口新型塑膠抗風浪環保漁排、6口深水抗風浪網箱,以及休閑觀光漁排。
“科學的養殖規劃、環保的養殖設備,加之飼料的合理投放,極大緩解了海水富營養化現象,赤潮、水華暴發的面積、頻率減少,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發展。”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亞威介紹,當地還通過養殖海馬齒等植物逐步凈化水環境,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比例逐年提升。
陳亞威告訴記者,今年下半年,東岱灣海上牧場智慧漁業綜合管理系統將啟用。該平臺基于電子海圖,采用AIS基站、水質傳感器等設施,具備水環境監控、養殖信息管理、電子圍欄告警、氣候變化預警等功能,涵蓋養殖環境監測、生產管理、消費溯源等多個環節,將進一步實現海上養殖可視化、智能化,推動傳統漁業向科技驅動型、生態友好型轉變。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近年來,秀嶼區以南日島獲評國家級海洋牧場、國家級和美海島為契機,通過產業轉型升級、推廣生態養殖、海洋生態修復等,開啟了一場重塑海上“魚米之鄉”的生動實踐。
“屬于我們的清潔海域又回來了!這些年,還有不少養殖專家送來技術指導,為我們提供災害防范服務。”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和楊振寧一樣,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漁業設施升級、養殖環境改善、養殖技術創新、多產融合帶來的紅利。
好水養好魚,鴻溟變良田。數據顯示,2024年秀嶼區海水養殖生產海域面積13740公頃,水產品總產量64.61萬噸,漁業產值78.0438億元,居全省前列。與此同時,秀嶼區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在全省縣級行政區中常年排名靠前。
責任編輯:趙睿
- 南日島:開車進海島 不再排長隊2025-02-06
- 南日島:漁旅融合,“東海明珠”迎客來2024-10-08
- 跟著賽事去旅行④ | 來南日島!觀球賽,賞民俗,品“地標”鮑魚!2024-02-13
- 福建省首屆開海文化季(莆田分會場)暨2023年秀嶼· 南日島漁旅業態推介會開啟2023-08-16
- 福建省首個海島交通運輸精準扶貧試點啟動2017-07-11
- 莆田南日島正建設海島旅游觀光項目2016-10-27
- 莆田南日島將建五大旅游景點 按國家4A級景區進行開發2016-09-08
- 莆田南日島將建五大旅游景點 按國家4A級景區進行開發2016-09-07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羅嶼作業區年度貨物吞吐量突破2000萬噸2025-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