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莆田木蘭溪畔鄉村興 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
木蘭溪畔產興業旺 許武 攝
利農集團大棚基地 易振環 攝
木蘭溪從“不設防”到“不用設防”,前后經歷了近20年時間,凝結了幾代人久久為功的心血。2011年6月,木蘭溪防洪工程全面閉合,這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個起點。
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強調,木蘭溪綜合治理要統籌考慮美麗鄉村建設、村莊整治、產業布局等,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帶動一體化步伐加快、農民增收致富。
現代農業扎下了根
“地處木蘭溪畔,時常面臨洪澇災害,如今,木蘭溪防洪堤修到了村里,洪災隱患基本消除了,不僅村莊變美了,還吸引客商前來投資。”近日,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圓頭村駐村書記張錦煜告訴記者。
木蘭溪自西向東流經該村,環抱村里兩座小石山,構成半圓形依山傍水的半島。每當雨季來臨,遇到臺風天,這里就被洪水隔成一座“孤島”,救援隊進不去,村民也逃不出。1971年,曾組織修筑過堤壩,但毀于1973年,第二次由政府撥款635萬元平整土地,修了一條600多米長的大壩,但也差點毀于2016年的一次大洪水。
說起1973年的那次洪災,村民曾金林記憶猶新。當時村民開荒了300多畝土地,眼看農作物就要收成了,但由于洪水沖垮了堤壩,最終顆粒無收。后社自然村地勢低洼,全部被洪水淹沒,村民只好逃到地勢較高的前社自然村。
圓頭村有3000多人口,耕地不多,部分村民選擇出外謀生,留下來的人靠畜禽養殖、手工線面制作為生,而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是零。最近幾年,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圓頭村取締了養殖業,整個村莊煥然一新。
洪災沒了,生態環境恢復了,引來了中國利農集團的落戶。村里先后平整了1300多畝沙地、荒地和溪床,租給利農集團,用于發展現代農業。張錦煜說:“每年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創收七八十萬元,給農戶每年每畝帶來近千元租金。”
利農集團在圓頭村集中建設大棚蔬菜基地,利用無土栽培技術,種植甜瓜、西紅柿、小油菜等果蔬,每當農忙來臨,優先安排圓頭村村民就業,既解決了剩余勞動力,也給村民增加了一份收入。“接下來還要開辟采摘游,發展休閑農業。”基地技術總監華煒輝說。
在去年村級換屆中,張錦煜從鎮上到村里任職,補強原本薄弱的村領導班子,并初步擬定了一份發展方案。在木蘭溪沿岸,莆田正在建設一條木蘭大道,這條大道從圓頭村穿過。抓住難得的機遇,圓頭村計劃發展花卉苗木和工業產業。
圓頭村文化底蘊深厚,素有“文化之鄉”的美譽,誕生了許多歷史名人,留下了不少宗族古民居。這些古民居成連片分布,以二進、三進大厝為主,有明清建筑風格,也有南洋建筑風格。圍繞古民居,張錦煜認為大有文章可做。在不久前召開的莆田市“兩會”期間,作為市政協委員,他也提出相關建議,呼吁當地政府出臺古民居總體開發方案。
鄉村旅游蓄勢待發
走在莆田市荔城區新度鎮青垞村旅游開發核心區,隨處可見枇杷樹、龍眼樹、荔枝樹迎風搖曳,雖是隆冬時節,樹葉有點稀疏,但綠意頗濃,風景秀麗。
青垞村位于木蘭溪南岸的南洋平原上,在木蘭溪防洪堤修筑之前,這里也是洪水受災區。“以前一刮臺風就發大水,所有的農田都淹了。”青垞村村民林國清回憶過往,木蘭溪帶給他更多的是不安和滿目瘡痍。
“過去,村民靠種植農作物為主,經濟來源單一,收益微薄。2013年,村子被列為貧困村。”青垞村支部書記陳德云說,如今已順利脫貧,全村人均純收入近萬元,還成了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
顧名思義,“青垞”就是綠色小山丘的意思。青垞村處在壺公山北麓,村里有一片小丘陵,山中有天然溪澗和谷地,還有成片的相思樹和油桐樹,每當鮮花盛開的季節,滿山都是綠的、黃的、白的,爭奇斗艷,景致怡人。
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以及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的政策優勢,青垞村瞄準了綠色產業,快馬加鞭擘畫藍圖,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全力發展鄉村旅游。
“省旅游局委托莆田學院專家,設計了鄉村旅游總體方案。”青垞村駐村書記蔡文耀說,“這里不僅環境優美,而且還有錢四娘祖殿、陳發治革命烈士墓、莆田歷代治水名人石像園等文化景點,如何將這些旅游資源有機串聯起來,需要統籌策劃,合理運作。”
去年,青垞村花了近200萬元,修了一條1.5公里的旅游公路,還配套了路燈,將一顆古榕樹和幾個文化景點連接起來,還在路旁蓋了一座小木屋,租給采摘園投資商,每年可以收取數萬元租金,為鄉村振興持續造血。
“采摘園目前有二三十畝,今年準備再流轉八九十畝地,種上百香果、蓮霧等特優農產品,吸引游客前來休閑體驗。”陳德云說,離采摘園不遠處,還有一片玫瑰園,正值花季,已有不少攝影愛好者到此采風,今后還可以作為婚紗拍攝基地。
在青垞村旅游開發核心區,還有一條灌溉渠,東圳水庫的水源流行此處。渠道旁邊有一條泄洪通道,叫作馬頭溪,由于河道彎曲狹窄,加上常年淤積和村民占到違建,泄洪能力減弱,去年,當地政府專門立項,對馬頭溪進行清淤、拓寬、護坡,使之煥然一新。馬頭溪下游有個小湖泊,名為七星池,在整治完以后,將在這里建個小公園,供村民休閑納涼。
農村地區變成市區
木蘭溪治理后,莆田開啟了城市沿溪跨溪、東拓南進的新時代,大幅拓寬了城市發展空間,原來一些溪畔的農村地區,現在搖身一變,成了繁華市區,崛起了商業和服務業。
隨著莆田市區向南拓展,荔園路二期、勝利路等項目進駐城廂區霞林街道肖厝村。原本的舊村莊改天換地,從建制村變成社區,一躍成為高層居住小區和綜合商務區的所在地。
“在木蘭溪防洪工程建設前,每到汛期,必定受淹。”肖厝社區黨支部書記謝金坤說,拆遷戶全部住進了肖厝佳園小區,由村委會下屬的物業公司負責管理。眼下,集體固定資產超億元,集體經濟年收入達300多萬元,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下黃村與肖厝村隔荔園路相望,當年木蘭溪要在村里截彎取直,需要拆除沿河房屋,村民二話不說,就騰出了祖宅、農田和果園,為防洪工程“讓路”。“現在沒有洪澇災害了,生活條件也好了,不用再靠天吃飯,可以出租房屋,或者經營店鋪,還有一些企業前來投資建廠,人均年收入6萬多元。”下黃村支委、宣傳委員韓立新說。
沿著荔園路,繼續往木蘭溪下游驅車前行,來到玉湖新城,這里配套齊全,幾條市政道路已經建好通車,圖書館、青少年宮和科技館對外開放,荔城區第四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投入使用……
玉湖新城位于莆田市荔城區拱辰街道,規劃用地面積6768畝,涉及9個村莊,彼時深受木蘭溪水患的張鎮村也在其中。“村里靠南面的拆了一部分,住進了新城安置房,我家靠北面,沒被拆到,但也蓋了新房。”原張鎮村村支書何光亮笑著說,“常常去公園里走一走,到圖書館去看看書,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說起玉湖新城,免不了要提起玉湖的來歷。當年,在木蘭溪整治過程中,采取了截彎取直的辦法,在這里留下了一段舊河道。利用這條舊河道,當地政府開挖了一個水域面積達1200畝的人工湖,兼具城市防洪排澇和景觀休閑功能,在湖畔建起了這座新城。
如今,莆田建成區面積已從1999年的28平方公里擴展至現在的93.5平方公里。去年,莆田城鎮化率達到59.6%,遠遠高于20年前的12%。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羅源縣“青春筑夢·創響羅川”鄉村振興創業創新大賽側記2019-03-21
- 三明大田:“硒望之田”助力鄉村振興2019-03-12
- 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2019-03-04
- 福州:系統謀劃鄉村振興藍圖 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2019-02-20
- 14個項目入圍羅源鄉村振興創業創新大賽決賽2019-02-13
-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2019-02-13
- 羅源檢察院開展助力鄉村振興志愿服務行動2019-02-03
- 王寧: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久久為功推進鄉村振興2019-01-27
- 清潔村莊助力鄉村振興 行動時間持續至2020年12月2019-01-24
- 第三屏能否成為鄉村振興之鑰?2019-01-23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湄洲島:綠色電能引領海島新生活、新生態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