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子里支起了幾口大鍋,擺上籠屜,好不熱鬧
身著畬族傳統服飾的村民在村道邊敲鑼打鼓,歡迎四方來客
渭陽村義興黃氏古建筑群
海峽網3月31日訊(海都記者 陳晉/文 馬俊杰/圖 實習生 唐明亮)對畬族來說,每年農歷三月三是一個火紅而美妙的節日。因農歷三月三是“谷米”的生日,當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烏米飯,祈祝豐年,村前村后也都充滿著濃郁的烏米清香。
昨日,記者來到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內,感受了一番渭陽村“三月三”的熱鬧。記者了解到,當天的慶祝活動,包括祭祖祭鐘馗、木偶戲表演、畬族文化表演、畬族風情展示、做烏米飯。
穿戴民俗服飾 祭祖拜神
昨日上午9時30分許,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內可謂熱鬧不已,在村口的廣場前,畬族村民們載歌載舞,慶祝“三月三烏飯節”。順著村道繼續前行,在畬族的宗祠慶雲洞前,老一輩族人帶領著年輕的畬族后輩,身穿傳統的畬族服飾,雙手持香,向先祖和神靈祭拜。
記者發現,年輕的畬族姑娘和老一輩的畬族婦女,其所穿的畬族服飾完全不同。據當地一名村民介紹,畬族所穿的服裝,叫“鳳凰裝”,這是畬族女性的服裝,包括頭飾和服飾、腿飾三個部分。
未婚的女子,把頭發梳成長辮子,辮尾用紅絨線梳成一圈,套在頭上,像是鳳凰展翅,稱“小鳳凰”,身穿藍色的衣服。已婚的女人,則要把發辮梳得聳起來,然后用絨線扎緊,高高地套在頭上,稱“大鳳凰”,衣服顏色則更花俏。而所用絨線的顏色按年齡段分,年輕的用紅絨線,中年人用藍絨線,老年人用黑絨線。
聚居數百年“烏飯節”流傳至今
當天最熱鬧的就數做“烏米飯”。在畬族的祖宅內,村民圍在木桌前,有的負責淘米,有的負責調味。
據現場一名畬族村民介紹,當天他們準備了500斤大米,這些大米用烏稔草做成的汁浸染后,加入蜜棗、白糖調勻,在蒸籠上清蒸一個小時,香噴噴的烏米飯就做成了。記者也順道品嘗了一下剛做出來的烏米飯,或許是純手工制作的緣由,剛出爐的烏米飯溫軟爽口,還帶著淡淡的香甜味。
得知烏米飯已經做好,聞訊而來的村民、游客紛紛來到了祖屋前,品嘗起了這道傳統美味。
現場,一名畬族村民告訴記者,他們畬族人自稱“山哈”,意為住在山里的客人。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散雜居民族,在歷經近千年的遷徙過程中,足跡遍布我國東南山區。自明朝起,就有畬民遷移至莆田荔城區西天尾鎮渭陽村,至今,畬族在渭陽村聚居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烏飯節”也隨著世世代代的畬族村民流傳至今。
□畫龍點睛
“烏飯節”的由來
●相傳很久以前,由于年成不好,畬族群眾沒有吃的,連谷種都被山主搶走了。一個叫藍天鳳的青年帶著幾個小伙子趁黑夜盜出了山主糧倉中的谷子,分給群眾。山主追查此事,藍天鳳被山主關進地牢。那天正是農歷的三月三,天鳳被打得遍體鱗傷,沒有飯吃。鄉親們就把剩下的谷種做成飯團,探牢時帶給天鳳吃,但飯團卻被看守吃了。鄉親們就用烏稔葉煮米飯,黑乎乎的飯團嚇住了看守,天鳳這才得以活下來。到第二年三月三,藍天鳳被起義的鄉親救了出來,并推選他當義軍領袖。畬民們為了讓后世子孫銘記這谷米的來之不易,將“三月三”定為谷米節,又稱“烏飯節”。
●畬鄉民間還流傳著一個“三月三烏飯節”的故事。據傳是在唐朝初期,山越(即畬族的祖先)首領雷萬興與同族人藍奉高等起兵反抗封建統治者,斗爭持續了四十余年。有一年冬天,他們被唐軍圍困在山上,內無糧草,外無援兵,他們靠采食“烏稔草”充饑,熬過了饑餓與嚴寒。終于翌年三月三日沖出重圍,殺退了朝廷軍隊,獲得了勝利。后來,畬族群眾為了銘記這些英雄和烏稔果之功,便把三月三日作為本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責任編輯:林航
- 寧德保護畬族文化 獲地方立法權后首部實體法2017-06-08
- 莆田市木蘭溪防洪工程 再獲中央補助1億元2017-05-29
- 莆田市欠稅大戶前十 半數為房企2017-05-05
- 莆田市城區一些工地 工地噴淋系統鮮有開啟 2017-05-05
- 莆田市城北地塊“五連拍”總成交36.83億 2017-05-03
- 尤權赴莆田市調研:努力保持經濟穩中向好態勢2017-04-13
- 莆田市藝術特長生招考 不設專業報名條件 2017-04-12
- 莆田市將招10名高校畢業生 進社區服務2017-04-12
- 莆田市城廂區:賊手伸進寺廟“釣”走香油錢 2017-04-11
- 莆田市龍橋派出所 一個月內“撿到”四兒童 2017-04-11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市“五個結合”推進“平安企業”創建工作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