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哲昊)7月30日,平潭竹嶼口嵐臺青年公益保護地正式落地。這是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青年公益保護地。
據介紹,該公益保護地項目預計總投資為150萬元至200萬元,落地后將利用區域內約200畝的濕地、養殖魚塘等資源,積極嫁接臺灣在物種保育、生態修復等方面的有益經驗和做法,促進濕地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
在簽約儀式上,平潭綜合實驗區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與臺北市野鳥學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竹嶼口嵐臺青年公益保護地為基地,組織兩岸青年志愿者力量,常態化舉辦生態環境公益活動,助推兩岸生態保護公益事業融合發展。
當天,來自海峽兩岸的20多名保育機構青年代表實地考察了竹嶼口嵐臺青年公益保護地,共同探討兩岸濕地異同、生態修復產業發展、技術研發等議題。
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在生態系統、生物起源、植被類型等方面有著較高的相似性。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今年5月11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出臺《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林草融合發展新路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支持閩臺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合作”。
從空中俯瞰,竹嶼口水草豐盛,不時有鳥類掠過。作為平潭重要的生態濕地,這里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以及眾多野生水鳥的重要越冬地,極具保護價值。“竹嶼口是一片環境優美之地,很適合在周邊進行科學調查。在臺灣,我們已開展了多年的自然教育、鳥類保育等工作,很期待能將相關經驗帶到福建,共同推進濕地保護行動。”臺北市野鳥學會總干事陳仕泓說。
具體怎么干?記者了解到,平潭綜合實驗區海若海洋文化交流中心已制定了促進公益保護地建設的行動方案,將攜手臺北市野鳥學會,共同采取鳥類保育、設立監測站、清理海漂垃圾等一系列舉措,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自然教育、親子研學等業態,實現保護生態和促進發展齊頭并進。
近年來,平潭積極將臺灣生態環保理念與鄉村治理相融合,打造洋山門自然教育共享驛站等平臺,開展垃圾清理、探索水源地等活動,助力兩岸生態濕地保護邁向更廣范圍、更大規模、更深層次合作。
福建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副主任賴文勝認為,全國首個海峽兩岸青年公益保護地的落地,是閩臺生態保護領域的一次創新合作,不僅能夠增進該區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還將積極推動兩岸生態保育青年人才的交流互動,為海峽兩岸瀕危物種保護合作提供新模式、新思路。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建平潭:成功救援海上遇困人員2024-07-24
- 創業創新大賽福建省級選拔賽在平潭舉辦2024-07-16
- 平潭:一粒小鮑魚 牽出大產業2024-07-16
- 平潭發放首單非公共數據產權登記證書2024-07-07
- 第七屆共同家園杯?兩岸出版人作家交流大會在平潭舉辦2024-07-02
- 第二屆閩臺“山盟海誓”集體婚禮在福建平潭舉辦2024-07-01
- 閩臺又迎喜事!這場集體婚禮“含糖量”超高!2024-07-01
- 平潭南北街歷史文化街區:見證嵐島的滄桑巨變2024-06-27
- 福建平潭口岸首艘南太平洋島國遠洋漁船入境通關2024-06-26
- 福建平潭:兩岸專家學者研討南島語族“源”與“流”2024-06-18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18個國家51支隊伍 這場世界沙灘排球賽將在平2024-07-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