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口林場種苗科科長李勇(右)在指導農戶育苗。池亮亮 攝
東南網8月2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益清 鄭雨萱)8月,洋口國有林場杉木第四代種子園建設正緊張有序地進行。在南京林業大學的協助下,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今年將完成種質材料預選、種子園規劃及林地準備工作。
“第四代種子園將全面應用最新的樹體矮化和高產穩產技術,按照精細化和果園化管理模式,實現育種研究與良種生產齊驅并進。”洋口國有林場場長游云飛說,數十年來,林場先后建成一至三代種子園,杉木育種研究從最初單純的豐產速生進階為產量、材性、抗病性和養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狀綜合改良。
2016年,洋口林場在全國率先建成杉木第四代種質資源庫,中國也因此成為繼美國、澳大利亞之后第三個進入第四代育種水平的國家,創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驕人成績。
洋口林場科研團隊表示,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堅定不移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大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膽探索綠色發展新路,以科技引領林農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矢志攻關,一棵杉木“鉆”到底
南山下林廠至今完整保留著1985年營造的135畝杉木大徑材示范林。2019年調查顯示,這片林子平均樹高27.6米,平均胸徑32.3厘米,每畝蓄積量41立方米,算上3次間伐,每畝累計蓄積量已達66.8立方米,成為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示范點。
咬定青山不放松,數十年鉆研一棵樹。長勢喜人的杉木林是洋林人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最好見證。
種質資源是林木育種的基礎,也是國家戰略資源。早期,國家木材資源匱乏,提高產量為當務之急。1975年,洋口林場建成全國首個生產性杉木第一代種子園,第一代良種苗木造林較一般杉木增產15%到20%。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優化木材品質是大勢所趨。
“第一代良種選育解決了‘吃飽’問題,現在要解決‘吃好’問題。”同為南京林業大學教授的施季森從陳岳武手中接棒,帶領科研團隊重新出發,在全國率先攻克杉木生長和木材品質性狀聯合遺傳改良難題,第二代杉木遺傳改良在實現生長量累計遺傳增益達30%到45%的基礎上,木材比重又提高8%到10%。
“開展杉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良種選育等一系列科研工作,最終目的就是將選育的良種進行大量繁殖并推廣應用,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副場長黃金華說,林場集產學研于一體,肩負著良種的繁育和推廣工作。
2004年前后,隨著木材戰略儲備和國家儲備林的推廣,國內對良種苗木需求越來越大,洋口林場科研團隊迅速響應,實現良種苗木產業化供應。
“傳統采穗圃產量不高,無性繁殖選育的優良無性系,可以短時期內進行大量繁殖推廣應用,充分展示良種潛能。”黃金華告訴記者,此前,國內市場上沒有杉木無性繁殖的先例,2004年,科研團隊在南林大的指導下摸索前進,開展杉木優良無性系組培試驗。
“組培試驗需要對數據進行不間斷監控,往往半夜都要記錄組培苗的生長情況,我們在無菌實驗室一待就是一整天。”種苗科科長李勇說,由于沒有先例可循,每個操作環節的不確定性都增加了試驗的難度。
水稻一季,樹木幾十年。杉木良種繁育從實驗室到長成參天大樹,需十幾二十年,周期長,工作單調枯燥,需耐得住寂寞。在杉木良種繁育中心,記者看到6間300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擺著6萬瓶瓶苗,里面都是細芽。“瓶里一開始是7叢芽,經過40天培育,擴繁出35個左右,其中有效植株13~15個,可移至苗圃栽種,其余的繼續擴繁,如此不斷循環……”從李勇的專業介紹,記者深感杉木育種團隊工作的艱辛與繁瑣,只有長期堅持,才有希望成功。
2005年,杉木組培苗繁育基本成功后,科研人員將試管苗移栽到地里進行培育,最大的問題出現了。
“20萬株杉木組培苗移到土里后,第一周還長勢旺盛,第二周就全部蔫了,我們連根拔起一看,種苗根系和土壤接觸的部分全部壞死。”李勇說,移栽失敗給林場造成了將近16萬元的損失,然而科研人員沒有氣餒,歷經兩年時間的試驗總結,終于研制了杉木組織培養育苗技術規范并進行產業化應用。2009年,洋口林場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杉木組培苗研發生產基地,目前已研發具有林場自有知識產權優良無性系組培品種14個,其中,“洋020”“洋061”兩個無性系獲得國家林木良種認定,為在全國杉木產區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我們還研發杉木扦插苗培育技術,通過營建杉木采穗圃生產大量穗條,進行扦插育苗,大幅降低育苗成本。”黃金華說,作為全國最大的杉木良種苗生產基地,種苗產業也成為林場新的經濟增長點,生產苗木累計達到8000多萬株,可造杉木林地40多萬畝,每年為林場增加收入200多萬元。
如今,永不滿足的洋林人步履鏗鏘,繼續攀登科研高峰。2018年開始,為充實杉木種質資源庫,科研團隊在全國杉木分布區范圍內展開新一輪的種質資源調查。
“目前我們所做的是杉木抗性方面的研究和育種,杉木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或寒冷的地方就長不好,但在高寒地區,我們發現了野生的優質杉木,如果不及時保存它們的優良基因,這些樹也許過幾年就會自然死亡或者被破壞。”說起野外調查工作,科技科科長葉代全兩眼放光。他告訴記者,目前團隊已實地走訪了四川、貴州、湖北等地,共收集到7個省份的285份種子。
“未來,我們還要踏遍全國17個生產杉木的省份,把最優質的杉木種質資源帶回洋口!”葉代全說。
生態興林,一株良種富萬家
得益于洋口林場的良種推廣和產業化應用,越來越多的林農成為良種造林的受益者。
建西鎮謝屯村村民祖基權,長年以育苗造林為生。“以前培育的土苗靠自己推銷,銷量不好,賣不完的苗只能銷毀。”祖基權說,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家四口的溫飽都成問題。2006年,他和洋口林場簽訂育苗合同,嘗試培育2畝杉木良種苗。
“林場技術人員送技術、送服務,指導我們育種,還幫助兜底銷售,銷路也不愁了。”祖基權說,不僅如此,不少造林戶從他手中購買良種苗后,成了回頭客,都夸洋口林場的苗長得又快又好。
2009年,看到效益的祖基權流轉12畝土地,擴大育苗規模。如今,他每年育苗50多萬株,產值10多萬元,成為當地的育苗大戶。在洋口林場的支持下,祖基權自己建起了采穗圃,育苗事業如火如荼。
為了擴大良種紅利,洋口林場通過“林場+基地+農戶”和委托農戶育苗兩種模式,與林農開展深度合作。在順昌縣貧困村際會村溪邊自然村,林場以每畝900元的價格,流轉了農民閑置的土地167畝,雇傭本村農民開展育苗。“我們為農民提供了60個就業崗位,每名林農每年可以通過育苗獲得3萬到5萬元不等的收入。”李勇說。
多年來,洋口林場的種苗始終以每株八毛錢的價格出售,最大程度讓利于民。
“洋口林場的良種苗除草撫育的成本低、長速快、出材量高,現在我們林農都只認‘洋林牌’的苗。”順昌縣雙溪街道陳布村的造林大戶陳宏旺和朋友合股種植了千畝杉木,在科研團隊的鼓勵下,他正朝著大徑材方向培育林子。
長期以來,洋口林場通過營林生產、木材生產、林業科研、種苗生產、送科技下鄉等方式,已累計為周邊群眾提供約7200個就業崗位,增加收入約1.2億元,有力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009年,洋口林場注冊“洋林”商標。如今,“洋林”牌杉木種苗不僅在省內知名,更享譽全國。
2014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為優化樹種結構,以350萬元的價格購買了洋口林場40個杉木第三代無性系,為當地營建種子園提供基礎。如今,廣西已建成近2000畝杉木種子園,每年供應的種苗可滿足當地5萬多畝的造林需求。
福建省林業局測算數據顯示,自1956年建場以來,洋口林場歷年累計生產杉木良種4.9萬公斤,提供杉木優良穗條105萬根,生產的良種可培育杉木苗60億株,由遺傳增益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近千億元。
“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洋林人一心做好科研回報祖國,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以實際行動自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責任編輯:趙睿
- 大山深處鑄忠誠——記福建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上)2020-08-24
- 福建省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國有林場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2020-08-23
- 祝賀!福建2國有林場獲評全國十佳國有林場2020-07-07
- 福建國有林場:回歸生態本位,激活林場活力2019-07-31
- 國有林場改革:“綠色兵團”再出發2019-05-27
- 福州市有償贖買森林資源林木資產2018-06-01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大山深處鑄忠誠——記福建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2020-08-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