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生態發展的后洋村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是遠遠望見周寧縣七步鎮后洋村的第一感受。走進村內,房前屋后鮮花綠蔭,老老少少納涼攀談,怡然自得。盡管夏日炎炎,但是這藏在云端深處的山水畫卷,讓人心曠神怡。
后洋村是革命老區村,30多年前還是一片荒山,多年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荒山復墾后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綠色銀行”,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983年,后洋村村民黃振芳帶領全家開始開墾荒山50畝,貸款8萬元造林,還在速生林中套種馬鈴薯、魔芋、茶葉等作物。1989年2月23日,黃振芳和其他7位農民代表一起,被請到寧德地區行署會議廳,坐上主席臺,為地直機關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勢報告。“山雞飛上鳳凰臺”,農民給干部作形勢報告,一時在寧德傳為佳話。
后洋村堅持走生態發展的科學之路,近年來,后洋村以黃振芳家庭林場為樣榜,積極探索林旅融合的產業化發展模式,打造環境優美、文明誠信、社會和諧的七彩后洋。2020年,后洋村村民人均收入達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7萬元。
好生態是最寶貴的民生福祉。后洋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三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引導村民、貧困戶60余人,以土地、技術、勞動力等多元化要素入股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帶動全村發展草珊瑚、彩色水稻100多畝。
60歲的脫貧戶張汶釗曾因身患腎病,又要供養3個子女,生活非常困難。在后洋村黨支部的鼓勵下,他擔任村河道管理員,并發展林下養殖,養了300多只雞鴨。“管理河道月工資800元,養雞鴨一年收入2萬多元,如今生活越來越好了。”張汶釗說。
后洋村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種植金線蓮、黃精、芍藥等100多畝。引進和諧牧業項目,總投資2000萬元,占地面積50畝,養殖荷斯坦黑白花奶牛1000余頭,年產值達48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個。后洋還吸引三杉花卉企業落戶,年產值達30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00多個。通過提供高桿玉米種苗,定單回收等方式帶動群眾發展生產、增收致富。
“綠色銀行”為“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提供了基礎,后洋村積極融入全域旅游戰略,大力發展“家庭林場+鄉村觀光”旅游路線,發展林下種養殖業,引進牧場、花卉企業,村集體“造血功能”明顯增強,預計2021年村集體經濟總值可突破50萬元。如今的后洋村,擁有7300多畝林場,綠樹成蔭、蔥翠欲滴。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科學引領下,后洋村因地制宜,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整治為重點,制定了《后洋村新農村建設方案》,編制村莊建設總體規劃,對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等方面進行全面建設。
后洋村先后籌資1000多萬元,完成20多個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停車場、3D立體墻繪、農家樂、村道連接縱三線,并修繕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村莊變得越來越美。
7月20日,全省首個“林業生態文明實踐基地”在周寧縣“三庫”生態文明學習實踐基地(黃振芳家庭林場)授牌成立。該實踐基地涵蓋“三庫”生態文明實踐主題展覽、“三庫”生態文化廣場、彩色水稻示范基地、林下經濟種植等內容,通過展示館、特色景觀、黨建活動等形式聚焦“三庫”理念、闡釋“三庫”理論、講述“三庫”故事,強調“以林興業”打造“黃振芳”文化品牌。
“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現如今,后洋村積極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協同的綠色發展之路,逐步形成“林、茶、果、牧、養”結合的發展路徑,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林業發展的“后洋思路”還在不斷地續寫新篇章。(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黃起青 文/圖)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建首個“電視+環保”宣傳平臺落戶周寧2021-08-06
- 周寧:山里貨“有名有姓”闖市場2021-08-03
- 福建首個“林業生態文明實踐基地”落戶周寧2021-07-22
- 周寧:現代農業“特”字當家2021-07-19
- 周寧:創出鄉村振興“新風景”2021-07-05
- 福建:鄉村振興的“周寧樣板”2021-06-16
- 福建周寧:“箏”奇斗艷2021-06-15
- 周寧:編纂“電子書+口袋書”學黨史2021-06-10
- 周寧:“騰籠換鳥”增學位 多措并舉補齊教育短板2021-06-01
- 周寧坂坑村:引領垃圾分類“新時尚” 助力鄉村振興“最美底色”2021-04-20
- 最新寧德新聞 頻道推薦
-
寧德霞浦古縣村支書孫麗美在防汛中因公殉職2021-08-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