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延續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漳州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發掘植根于傳統農耕文化中的積極元素,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滿足鄉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
文化活動成為鄉村治理切入口
連日來,朗朗童聲誦讀回蕩在薌城區天寶鎮珠里村國學班。孩子們在志愿者老師帶領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國學班自創立以來,不定期開課,在寓教于樂的同時也著眼于營造家庭親子閱讀氛圍,塑造向上向善良好家風,打造書香家庭、文明家庭。
而在龍海區東泗鄉松嶺村,夕陽西下,晚霞斑斕,農民滿載而歸……如此精美的畫卷就呈現在普通農戶家的白墻上。松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兩明說,松嶺村一度是“臟亂差”的落后村落,后來想通過3D墻繪轉型。村集體收入有限,邀請專家來創作費用太高。村里“另辟蹊徑”,與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系建立校地共建關系。村里提供創作平臺及原料、食宿,讓學生現場作畫,并開展“山溝溝里的奇異村墻”3D創意墻畫征集活動。最終,在松嶺村2400平方米的墻面上,40多幅3D墻繪反映了傳統農耕、古早生活、風俗活動等。以村民“十不”衛生守則為例,村內墻畫還緊扣美麗鄉村建設主題,進行別出心裁的設計。
“現在一到周末,村子里游客就多了起來。夜幕降臨時,村民們還會跳起歡樂的廣場舞。”蘇兩明說,以前見面就談誰跟誰有矛盾的事情,現在都不說了,大家聚到一起就討論怎樣把舞跳好。
“漳州各地對鄉村獨特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市場運作,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當代新興的群眾文化活動也在鄉村善治中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漳州市委鄉村振興辦副主任林德泓表示,戲劇、國學班、墻繪等活動,傳遞著愛國、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村民身心得到放松的同時,也在塑造著鄉村社會關系。
“村TV”開創鄉村治理新模式
“村TV”是啥?東山縣西埔鎮石埔村的村民們回答:“這是我們鄉村治理的法寶。”
“我們用‘短視頻+村務公開+服務群眾’探路,用‘村TV’鏈接群眾、服務群眾,傳遞村委會的聲音。”石埔村黨總支書記王鴻生說,“村TV”是村里自辦的“電視臺”,平時,村里依托它播放宣傳片,公開黨務村務信息。村委在微信群中征集民意,按照村民的意見,整理出“心愿指數”。村里網格化視頻監控也通過“村TV”對村民開放。村民人人充當治安監控員,探索實現鄉村治理的“扁平化”。
讓村民們嘖嘖稱贊的,還有“村民夜話”。
“入戶走訪時,村民態度謹慎,很難拉近距離。”王鴻生介紹,為了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村里每周三、周日晚上8:00—10:30在村部開展“村民夜話”活動,把話筒交給群眾。村干部分成兩個班組輪流參加活動。對于民意,村干部不僅要聽下來、記下來,更要去落實和解決。通過開展“村民夜話”,村民們還學習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移風易俗、養老保險征繳、垃圾分類、改廁、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識,讓“天線”接上“地氣”,既推動了工作又融洽了感情。
“‘村TV’將村務決策全程搬上電視,讓村民人人享受到主人翁的權利,實現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與群眾監督三者的有效融合,開創了鄉村治理的新模式。”林德泓表示, 如何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既是鄉村治理的難點,也是鄉村治理的重點。通過“村TV”、直播等現代社交手段將村民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治理主體。文化不僅為鄉村治理提供價值觀念方面的智力支持,也提供具體的治理手段。
傳統文化激活鄉村內生動力
“鄉村治理,我們有現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即省級非遺‘三公下水操’和‘元宵點燈’。”長泰區巖溪鎮珪后村黨委書記葉生勇介紹,村里通過舉行“三公下水操”民俗活動,以此紀念文天祥、張世杰、陸秀夫這“宋末三杰”,并激發后輩子孫尊祖愛國之情。
珪塘葉氏家廟的“元宵點燈”的風俗也與眾不同。首先,生男生女都進家廟點燈,破除男尊女卑陋習。其次,凡考上中專、大學,不論男女,均可在元宵節前來祠堂點燈慶賀,讓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另外,村里年年評選“孝子”“孝媳”和“五好家庭”戶,在祖厝內張榜公布,還制成牌匾敲鑼打鼓送上門,像古時候為中舉者報捷一般。“通過這些活動,族人鄉親‘見賢思齊’,把公認的先賢大德引為楷模。村民自治更有活力。”葉生勇說。
在南靖縣南坑鎮南高村的鄉賢文化館,館內陳列展示著南高村的鄉土文化、家風家訓和鄉賢風采等內容,圖文并茂,催人奮進,彰顯了鄉村文化風采。“本村外出鄉賢眾多,在村兩委的指導下,我們成立了鄉賢議事會,激發鄉賢在鄉村善治中的積極力量,挖掘鄉賢文化,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南高村村主任張燕珠說。
“在漳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農民成為鄉村文化發展和鄉村文化治理的主體。”福建師范大學教授林焱表示,在鄉村熟人社會中,傳統道德與鄉規民俗是植根于人們內心、約定俗成的普遍社會行為準則,往往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因此,群眾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參與公共生活,鄉村的一整套社會關系、文化形式、價值觀念和情感結構等被引入到鄉村文化治理實踐中來,能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積極的作用。(福建日報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建:小積分大治理 鄉村治理有了量化標準2021-05-27
- 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發布 晉江上榜2020-12-04
- 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范單位名單公布?南平147個入選2020-07-08
- “鄰里守望”謀新篇 鄉村善治助振興——永春縣湖洋鎮吳嶺村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2020-04-04
- 福建三地入選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單位2019-12-19
- 福建省鄉村治理體系現場推進會召開:走好鄉村善治之路2019-11-27
- 福建省鄉村治理體系暨鄉風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2019-11-22
- 全國首批!福建1地入選全國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2019-06-07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南·翡翠灣又添新打卡點2021-08-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