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鏈接
2015年以來,漳州積極引導企業開展智能化升級改造,重點培育了一批重點行業企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華安正興車輪有限公司和漳州宏泰機電有限公司分別獲2016年度和2018年度工信部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漳州立達信光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獲2016年度工信部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工信部首批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2019年,旗濱玻璃、宏發電聲等5家企業列入省級智能制造示范企業;推薦漳州佳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建緯龍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入選福建省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認定。目前,漳州市共有省級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4家,占全省的17.4%。
今年來,漳州市繼續大力推進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等智能制造項目實施,目前已初步征集了21個項目。
智能制造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重點,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核心內容和主要方向。發展智能制造的技術、產業和應用,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
近年來,漳州把智能制造作為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改造,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智能制造已具備一定發展基礎。目前,漳州全市現有市級以上智能制造企業126家,其中,國家級4家、省級15家;2019年實現產值1430億元,占全市規模工業產值的22.5%。
產業發展的賦能者
漳州臺商投資區的宏泰機電科技(漳州)有限公司致力于智能支付行業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推廣,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移動支付智能終端設備制造商之一。
在宏泰智慧工廠SMT(表面貼裝技術)車間,近20條生產線只需要20多位管理人員,相當于一個人管理一條生產線。放在若干年前,相同的車間要達到相同的效率,至少要配置200人,而如果是傳統的全人工插裝,則至少需要5000人。“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宏泰集團董事長曾琦自豪地說,這是“宏泰智慧工業4.0+”的亮點之一。
不同于傳統制造業,以計算機和通信設備行業為主體的電子信息產業可謂是當今時代“高智商”的集成體現。“高智商”的產品離不開“高智能”的制造。面對復雜的工藝和多樣化的應用場景,以智能工廠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成為重要抓手。
今年7月,宏泰機電新型智能支付計算與存儲關鍵設備智能工廠建設項目通過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示范項目驗收。該項目的實施運用,開創國內整線裝備集成化和智能化在智能支付行業應用的先河,同時將打破國外公司對整線裝備集成化、智能化技術和工業軟件的壟斷,極大提高了國內智能支付行業生產線整線裝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這也再次驗證了“宏泰智慧工業4.0+”的成效。
“智能制造工廠致力于自動化與信息化相結合,它不是單一流程的制造機器,而是一個完善的生產系統,在生產的每道工序之間,信息數據可以及時進行通信交換。”廈門宏泰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唐鋒說,“宏泰智慧工業4.0+”的概念,導入柔性制造系統與智能制造服務體系的概念,即把全線信息化與自動化緊密結合,開創了基于大數據、信息化、智能化、開放平臺、萬物互聯、資源共享的“工業互聯網+”的制造新模式。
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智能制造扮演著賦能者的角色。以“云—端—邊—網”為基礎的數據智能,使企業的決策結果更精準、業務流程更高效。
為了加快先進制造業重點領域的產能擴張,漳州市積極組織實施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重點技改項目,并著力推薦市技改項目納入省重點技改項目儲備庫。2020年,漳州市已有100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重點技改項目,總投資達244億元。今年上半年,漳州全市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市級重點技改項目達344個,總投資707億元。
個性化定制批量化生產
2019年,龍軸高端關節軸承智能制造項目被認定為省級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主營關節軸承的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針對產品種類多、批量大、交期緊的特點,龍溪軸承組建了從設計、制造、質量管理到試驗“一條龍”的科研生產體系,并引入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徹底解決了公司8000種產品、近800萬張圖紙的版本管理與存放問題。該系統可進行協同設計,圖紙在云端傳閱、實時更新,高效串聯研發與生產、銷售,極大提高了產品設計效率。
“原來每年設計的新產品圖紙大約100份,2018年后,平均每年可以設計500~600份新產品圖紙,今年上半年我們就已經完成了500種新產品的圖紙設計。”福建龍溪軸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陳志雄說。
如今,基于PLM設計系統和全面的產線通道,龍軸集團實現關節軸承“多樣化、小規模、周期可控”的柔性化制造,生產線可滿足從3mm~1.7m關節軸承的產品規格,適時根據訂單批量調整生產模式,實現了硬配置的“軟”提拔。
2019年,龍軸集團啟用了自動鍛造生產線。該生產線為國內首條新型全自動關節軸承鍛造生產線,可年產關節軸承鍛坯150萬件,節約了80%的人工成本,其全天候工作模式讓生產效率提升了30%,良品率達99%。
“在市場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一些廠商都不愿意大批量訂貨,而是更多地通過小批量訂貨來試產試銷。”陳志雄表示,使個性化生產達到柔性定制和批量生產的完美統一,才能及時把握更多的市場機會。
無獨有偶,2019年,漳州的大通互惠高端閥門裝備柔性智能制造項目被認定為省級智能制造樣板工廠(車間)。
上下游協同產出服務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制造業企業不再僅僅關注實物產品的生產,而是在實物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提供每個環節的服務,包括產品開發或改進、生產制造、銷售、售后服務等。
“智能制造屬于工業4.0階段,從2.0、3.0跨越到4.0,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一般的中小型企業難以承擔。”明鑫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偉明坦言,因為體量擺在那里,不可控因素太多,如果企業經營遭遇困難,花費巨資去做智能化升級,則有可能“要了企業的命”。
工業4.0,中小企業很難做到。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制造質量和水準?
“我們在智能樣板工廠的基礎上設計出了一個全新的‘工業4.0+’的服務平臺,它能為企業提供信息化與自動化的共享服務,為同屬性的企業打造工業4.0工廠。”唐鋒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提供工廠管理系統解決方案的智慧園區,平臺引入信息數據精細化管理,針對不同的企業需求,提供倉儲、物流管理、智能配送、智能制造、品質管理、生產管理人員培訓及供應鏈資源等服務,可降低企業采購成本,提高整體競爭力。
接上網絡的“云端”,從進料開始到最終的發貨流程,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進行精細化管理、智能化管控,中小企業就可以快捷地對原有生產技術和生產模式實施智能化改造,能夠實現以最低人工成本、最優質量優勢,保證產品生產需求。
據悉,宏泰機電智能制造服務平臺工程正在搭建中,現有4家工廠進駐園區。
“制造業企業正在轉變為某種意義上的服務企業,產出服務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制造業的發展趨勢。”閩南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張惠萍說。
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既推動企業轉型,也帶動了上下游關聯企業協同發展。漳州市東方科技集團旗下的東方智能儀表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測量、研發、制造、銷售及服務為一體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每年投入的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5%以上。目前,該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00多項,大部分已經實現成果轉化。公司服務性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5%左右,通過智能儀器儀表設計開發與生產、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產品測試與分析等3種創新設計服務的方式,實現了價值增值。(記者 黃如飛 于莉)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建漳州工業轉型升級,龍文的鍋爐何去何從?2018-07-30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4.26知識產權日 |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打造漳州2020-08-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