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泥濘的鄉間土路變成了寬敞整潔的水泥路,新建的兩層安居房窗明幾凈,清澈入戶的自來水改變了打井取水的歷史,一座座現代化蔬菜大棚正拔地而起……走進南靖縣靖城鎮瀝陽村時,農戶們正熱火朝天地忙碌在田間地頭,臉上掛滿笑容。
作為革命老區村、縣級貧困村,瀝陽村貧困人口數有18戶60人。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脫貧目標,瀝陽村著力因戶施策,全力開展專項扶貧、產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精準扶貧行動,扎實推進“安居工程”“造福工程”等舉措,在解決“三個精準”問題上屢創妙招,全村扶貧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瀝陽模式”更成了南靖推廣村鎮精準扶貧經驗的“新樣本”。
精準識貧:鎖定“扶持誰”
從建檔立卡到“回頭看”
只有找準病根,才能有效治療。“扶真貧、真扶貧,首先要識真貧、真識貧。”在靖城鎮黨委書記林福泉看來,要想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就要調查清楚“扶持誰”,找出致貧原因“扶什么”,才能做好“怎么扶”。
為摸清自己的“家底”, 瀝陽村專門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先后組織十余次進村入戶走訪調研,通過“一算二看三對照”和“七步走”,把全村所有貧困戶的致貧原因、生產生活條件、幫扶需求等內容指標摸得清清楚楚。“余某金,家庭人口2人,因病因殘致貧,妻子間歇性精神病,本人因車禍殘疾。”“余某龍,家庭人口3人,因殘因學致貧,本人因車禍殘疾,兩名幼子在讀。”……翻開瀝陽村扶貧辦柜子里一排排厚重的貧困戶檔案,每一頁紙上都詳細記錄著走訪的各類信息,有些還附上現場調研圖。
根據調研結果,瀝陽村對貧困對象進行了分類識別、建檔立卡,并按照相關標準進行量化打分、公示校準,接受群眾來訪、網絡平臺、微信等各種方式監督。同時,村黨總支書記余智杰還將全村村情、貧困戶致貧原因分析、扶貧工作開展情況等內容制表上墻,全面實行掛圖作業、動態監測。
不僅“向前走”,還要“回頭看”。靖城鎮定期組織鎮、村干部回訪,看扶貧對象準不準、脫貧需求清不清、幫扶機制實不實、資金使用到不到位、脫貧成效真不真,及時更新維護統計數據信息,通過精準識別貫通幫扶政策、資金進村入戶渠道,與扶貧對象進行有效對接,為脫貧攻堅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精準扶貧:確定“誰來扶”
從集中發力到聯動作戰
鎖定了“扶持誰”,摸準了貧困程度和致貧原因,怎樣才能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呢? 靖城鎮黨委書記林福泉認為,“誰來扶”是關鍵。
林福泉介紹說,圍繞貧困對象實際情況,縣、鎮、村精心制定“一戶一策”,并聯動多部門集中發力,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建立年度脫貧攻堅計劃和督察制度,并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
同時,靖城鎮積極鼓勵產業能人、企業參與到扶貧事業中來,通過村里與貧困戶簽訂幫扶協議、建立精準扶貧示范基地等,結對幫助貧困戶增長技術知識、拓寬增收渠道,并以產業發展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致富。為扶持大棚蔬菜產業發展,縣工信局還聯合南靖電力公司幫助農戶在田間增設變壓器,以降低生產成本、方便群眾作業;掛鉤縣領導則協調有關部門,連續兩年向貧困戶贈送有機肥。
走進如今的瀝陽村,一座座現代化大棚里無公害蔬果嬌嫩欲滴、長勢喜人,田間農戶們正忙碌采摘。“樹上掛滿果,樹下與企業合作放養的土雞也快出欄啦,預計到時能多收入好幾千呢!”村民余龍金邊忙碌邊開心地告訴記者,“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讓原本年收入不足千元、在貧困底層苦苦掙扎的他,于2016年底成功摘掉了“窮帽子”。
“要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靖城鎮鎮長吳少軍告訴我們,“誰來扶”的名單里有政府、有企業、有產業能人、有各種融資機構,更需要也更離不開的,就是村民自己。“沒有人比他們更熱切希望能夠脫貧致富,通過政府牽線各方聯動,充分激發貧困群眾‘自我造血’的能動性,靠勤勞改變貧困落后面貌,這樣的扶貧才是最有效也最持久的。”吳少軍說。
精準脫貧:創新“怎么扶”
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
扶貧脫貧,如何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瀝陽村從致貧原因入手,一改扶貧常見的“大水漫灌”模式,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案”的“精準滴灌”方略,通過教育培訓、項目資金、幫扶措施、跟蹤管理“四個到村到戶”,努力實現戶戶有產業項目、人人有發展門徑的精準扶貧目標。
扶貧先扶智。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瀝陽村著力開展“雨露計劃”,從全村貧困戶中挑選有勞動能力和有一定文化知識的對象進行蔬菜種植管理等項目培訓,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同時,靖城鎮積極投入資金,改善貧困區域薄弱的教育辦學條件,讓貧困“斷了根”。
脫貧先脫窮。“脫窮”的首要任務就是解決資金問題。2016年,鎮、村協調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為扶貧對象貼息貸款,共有5戶貧困戶各貸款2萬元;2018年,針對18戶貧困對象,每戶還發放扶持資金3000元。
脫窮不僅是脫離生活條件窮、生產資金窮,還要改變產業項目窮。瀝陽村堅持“種植業調結構、基礎設施促提升、民生保障提水平”的扶貧思路,加快全村特色產業發展,因地制宜培育“一村一品”富民產業。
采訪中,村民余瑞杉為記者列出了這樣一張“清單”:
家里原來的土坯房總是漏雨掉土,村里不僅通過“有其屋”工程給錢幫著重建了新房,還送來了大米、油和生活用品;兒子因車禍致癱瘓,妻子高血壓,他自己也腰疼數年之久,家里醫藥負擔太重,鎮里通過“扶貧寶”,讓他和家人有機會享受到重大疾病保險的利好;年紀大了、務工收入有限,難以維持家庭日常開銷,于是村里又通過產業幫扶、金融信貸等方式,幫助他解決溫飽、實現自力更生。
“渴了給水、餓了給飯,不僅‘給’,還教會我們‘打水做飯’,我家的每一個困難政府都幫著落實解決了,這樣的扶貧,扶到了咱老百姓的心坎上!”與余瑞杉一樣受益于扶貧成效的貧困戶還有很多。2016年至2018年間,借助舊村復墾舉措,瀝陽村成功完成一期工程16.46畝復墾,增加村財金額達200余萬元,幫助村民致富的同時,成功摘下了“貧困村” 的帽子。扶貧,讓這里的窮鄉變富壤,讓小山村變成了結滿扶貧碩果的花園。⊙本報記者 蔡柳楠 通訊員 陳智琛
責任編輯:海凡
- 寧德市6縣扶貧公益宣傳片在鐵路動車及站臺滾動播出2019-05-16
- 福建自貿試驗區發展報告(2018—2019)藍皮書發布2019-05-15
- 福建打造“海絲”衛星互聯互通樞紐2019-05-13
- 工信部:與廣電等部門密切合作 推進超高清視頻產業快速健康發展2019-05-09
- 工信部:指導支持地方培育超高清視頻產業創新集群和應用基地2019-05-09
- 物聯時代看馬尾2019-05-06
- 漳州簽約的芯云谷和松霖智能家居兩項目已落地2019-05-05
- 從煤礦工人到蘇寧扶貧實訓店店長,咸陽小伙的人生嬗變2019-04-28
- 去年福建社會組織投入扶貧資金超3.3億元 60多萬貧困人口受益2019-04-27
- 今年第一季度廈門市物流產業總收入比增12.19%2019-04-27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和樂薌城·讓愛回家”原創音樂會在漳州溫馨2019-05-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