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0多年前由政府發放的票證,這種叫布票,這種叫糧票,還有肉票、火柴票、煤油票、煙票、茶票等。”“票證從生活中的必需品變成收藏品,見證了大到國家,小到一家一戶發生的巨大變化。”5月14日,在東山縣民俗博物館,76歲的老農民林財平利用舊票證,向參觀者講述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生活變化的故事。
舊票證方寸之間見證滄桑歲月。玻璃展柜里,花花綠綠、大小不一的幾十個品種數千張票證,勾起林財平對“那個時代”的回憶。他出生在陳城鎮白埕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白埕村處于“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作物收成很少,農民生活艱苦。當時,由于全國工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物資匱乏,幾乎所有日常生活用品全都憑票供應,家庭生活必需品離不開票證,無票寸步難行。比如糧票,買米買面、在飯館吃飯,都要揣著糧票。但收入微薄、缺錢的人,有票難買到物品;有些人有錢無票也買不到東西。
林財平生育4個子女,每天都為孩子吃不飽、穿不暖而發愁。雖然手中有政府分發的布票、糧票、肉票、魚票等,但口袋沒有錢啊!他和妻子在生產隊起早摸黑勞動,一人一天才記10個工分,只值一二角錢,憑票供應每公斤1.5元的豬肉吃不起,憑票供應的最低級(五級)香煙、(四級)茶葉也買不起!當時,他家木櫥內掛著一塊粗布,縫貼著20多個小口袋,專門分開存放這些票證,盡管無錢買東西,有票也不一定能買到,不少票證過期而作廢,可他舍不得丟掉,50多年來一直收藏著。
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80年代,國家大力鼓勵支持加快發展經濟,各地工農業生產進入“快車道”,市場各種商品日益豐富起來。進入90年代,隨著糧油和副食品供應增多,票證逐漸從“緊缺”轉變成“盈余”,直至最終退出歷史舞臺。改革開放以來,林財平的家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3個兒子上學念書,個個成家立業,老大是蔬菜和水產種植養殖科技大戶,老二老三分別在市、縣事業單位工作,女兒早已出嫁,人人安居樂業,大孫女、孫兒已參加工作,日子越過越紅火。
“收藏票證,一是看中了它的藝術性,二是因為它濃縮了歷史。”林財平感慨地說。鄉親們知道他喜歡收藏票證,也將家中沒用的票證拿來送給他。舊票證是生活的教材,能啟迪人們對社會發展的思考,能教育青少年對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林財平決定在自家辦的東山縣民俗博物館,開展“新中國成立70周年好故事我來講”活動,得到縣委宣傳部、縣教育局等部門的贊同和支持。因此,他將長期珍藏和搜集的3200多張各種舊票證,放在民俗博物館專柜展示。(謝漢杰)
責任編輯:海凡
- 鐘麗緹婆婆怎么了?鐘麗緹婆婆這樣評價兒媳網友炸了2019-05-05
- 福建:春耕進度加快 農業提質增效 農民收入增長2019-04-30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600元 實際增長6.9%2019-04-25
- 吉林創新農村金融產品支持農民備春耕2019-04-01
- 福建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 研究加快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工作2019-03-29
- 丈夫賭博酗酒還出軌,她用出軌報復出軌卻“傷痕累累”2019-03-18
- 臺灣鳳梨產季剛開始 產地價格低迷 嘉義農民不滿2019-03-18
- 電線短路成尼泊爾火災事故多發的主因2019-03-11
- 日本大量飄散的花粉將會使個人消費下降1%2019-03-08
- 福州家庭文明建設工作創出福州特色 有的走在全國前列2019-03-07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市掃黑除惡相對集中管轄第一審判團隊成立2019-05-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