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魚,一個村莊,一個億元級的產業,卻一直在艱難游走。
這是在漳浦縣佛曇鎮東坂村的真實場景。這個幾乎家家戶戶都養殖河鲀的村莊,仍面臨艱難的產業抉擇——變,雖然門檻重重,但有可能撬動河鲀產業的百億元級市場;不變,零散低端的產業便無法升級,福建河鲀產業將被其他省份遠遠甩開。
2013年開始,福建日報開始關注佛曇鎮的河鲀養殖業,并連續刊發多篇深度報道。2016年1月,“助村”刊發報道《養殖河鲀之鄉求“突圍”》再次關注東坂村河鲀養殖業。
2016年9月,農業部和國家食藥監總局聯合發布了通知,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鲀和養殖暗紋東方鲀的加工經營。可惜的是,福建養殖的兩個主要品種未被列入有條件放開名錄。如何推動這項工作,尚需各方助力。
12月8日,“助村”聯合東南網、大閩網走進東坂村,用視頻直播的方式生動呈現佛曇鎮河鲀養殖、加工、餐飲的發展,兩場直播累計播放量近50萬人次。
12月12日,佛曇東坂,陽光明媚。一群來自北京的特殊客人,造訪于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質量與標準研究中心和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一行七人,在省海洋與漁業廳的邀請下,開始對福建省河鲀產業現狀的調研。他們的目的,是深入了解福建省河鲀產業現狀,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依據,同時協助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進行有效的河鲀魚源基地管理。
這是佛曇鎮第二次受到來自北京的關注。一個多月前,國家農業部領導帶領調研組到佛曇鎮,調研當地河鲀產業的發展情況。
第十個百億元產業
河鲀的產業前景有多大?
“福建是國內繼江蘇之后最重要的河鲀養殖基地,我們計劃把河鲀產業打造成福建第十條超百億元產業,營造福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在12日的調研中,省海洋與漁業廳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李濤提出了這樣的設想。
在不久前的3月,省海洋與漁業廳出臺《關于推進九大特色品種超百億元全產業鏈培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打造大黃魚、石斑魚、鰻鱺、對蝦、牡蠣、鮑魚、海帶、紫菜、海參等九大特色品種超百億全產業鏈。
這九大特色品種,是我省漁業經濟的支柱產業,2015年九大品種養殖產量288.1萬噸,占全省水產養殖產量的
58.45%,其發展規模居全國前列。
來自省海洋與漁業廳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省河鲀養殖面積達10萬畝,養殖產量8000噸,產值超過10億元,成為我國河鲀養殖的重要省份。可以預見,如果福建養殖的主要品種被列入國家有條件放開養殖名錄,一條百億元的產業鏈將迅速形成。
“我們開發了以養殖河鲀為原料的河鲀酒、河鲀面膜、膠原肽粉、河鲀水餃、河鲀魚丸等多個系列深加工產品。”佛曇鎮黨委書記陳森輝告訴記者,2015年,漳浦河鲀加工產量近30噸,產值達600萬元。
佛曇鎮還擬打造“游古樟樹,品河鲀魚”為主題的旅游產業。在壯大養殖及加工業的同時,發展餐飲業、旅游業。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河鲀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超過10萬人,產業鏈囊括種苗、養成、技術服務、餌料供應、海鮮與冰鮮魚運輸、配合飼料加工、漁業設施和出口貿易等。河鲀產業已成為沿海地區致富的重要途徑。
多重門檻需奮力跨越
百億產業的設想,前方門檻重重。
國家規定,由于河鲀產品可能含有毒性的特殊原因,為保障消費者食用安全,要對加工企業實施備案制度,且考核備案的條件十分嚴格:須自有農業部備案的養殖河鲀魚源基地;須有河鲀加工生產設備和技術人員,具備專業分辨河鲀品種的能力,熟練掌握河鲀安全加
工技術;還要建立完善的產品質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衛生管理制度。
這意味著企業必須通過由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組織的專家考核后,并在農業部進行備案公示,才能獲得養殖、加工河鲀經營許可。
全國水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房金岑在調研中表示,福建的河鲀產業讓人印象深刻,但在魚源基地建設、技術規程管理和產品質量控制方面做得還不夠。
中國漁業協會河鲀分會秘書長郭繼娥告訴記者:“今年6月,共有25家企業申報放開的兩類河鲀魚源基地,包括福建4家,但只有12家企業的16個基地通過農業部評審。評審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看是否有標準化的良種場。”
記者在佛曇鎮調查發現,河鲀養殖戶和流通企業在河鲀種苗生產中,還有一些關鍵的環節要提升水平,要盡快建立健全河鲀的可追溯體系。
省海洋與漁業廳水產與質量監督處處長江毅海說:“良種場的政策我們已經制定好了,只要當地企業有實力且符合政策,很快就可以把河鲀良種場做起來。”然而,記者了解到,漳浦縣目前育種企業小散弱,缺乏規模化的河鲀種苗培育龍頭企業,這需要當地主管部門有效的政策支持。
走出去+引進來,兩條腿邁進
變與不變,如何發展?形勢逼人。記者從消息人士處獲悉,江蘇河鲀
龍頭企業已經傳遞出信息:吸收佛曇養殖企業,把佛曇變成江蘇的河鲀生產基地。佛曇鎮有關部門人士認為,這條路會將廣闊的市場拱手讓人。
如何靠自己走出去?
“對照國標行標,我們還缺什么,我們就往哪個方向努力。放開菊黃和雙斑東方鲀兩個品種有什么依據?我們就去研究整理。”李濤告訴記者,省海洋與漁業廳計劃用2年左右,做好養殖河鲀毒素監測評估、制定河鲀標準體系、建設省級河鲀良種場等基礎工作,強化行業管理,推動養殖河鲀魚源基地備案工作。
由于菊黃、雙斑東方鲀養殖有特殊性,能否就在福建建立地方標準體系?對此,房金岑表示,福建建立地標可行,但也應在標準上對接國標和行標,成為未來國家選擇開放菊黃、雙斑名錄的基礎。
這意味著福建需要制定包括親魚、人工繁育技術、魚苗魚種培育技術、養成技術規范和加工技術規范在內的一系列行業標準體系。記者了解到,目前省海洋與漁業廳已完成資料收集和河鲀毒素跟蹤檢測,但建立行業標準體系,還需要鎮、縣、市各級的聯手推動。
而河鲀文化的建設,也是佛曇鎮的思路之一。陳森輝告訴記者,佛曇將通過發展當地餐飲業,建設河鲀文化基礎設施,配以河鲀文化節、美食節以及河鲀產業創新與論壇等活動,將消費者引進佛曇。
責任編輯:林航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將嚴查房產中介 拒不整改將暫停網簽資格2017-04-1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