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廖麗萍)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全國首批“零碳臺青基地”頒證儀式在廈門舉行。
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在廈門市臺港澳辦和集美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集美區聚融壹家臺灣青年雙創基地、黑貓兩岸青年文旅基地等臺青基地,通過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購買集美區后溪鎮巖內村農業碳匯,用于抵消臺青基地產生的1127噸碳排放,成為全國首批“零碳臺青基地”,創新打造“雙碳戰略+兩岸融合+鄉村振興”的廈門樣板。
在廈門市委主題教育辦和金圓集團黨委指導下,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紅綠藍”碳匯實踐站,緊扣“黨建紅+生態綠+碳匯藍”,創新開展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數字化綠色金融服務平臺三大工作。
“閩寧協作”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和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8月10日,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完成了“閩寧協作”首次農業碳匯交易——由同安區和廈門農行發動熱心支持“閩寧協作”的企業及個人通過中心全國首個農業碳匯交易平臺,購買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涇源縣新民鄉南莊村和馬河灘村高標準農田碳減排量19790.6噸,運用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升農民綠色收入,助力打造“閩寧協作”升級版。
中心還成功推動了臺青家庭第一次參與大陸農業碳匯交易,并實現了“農業碳匯大學堂走進兩岸合作教學項目”,目前中心累計完成農業碳匯交易24萬噸。
中心設立的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與多地法院、檢察院開展合作,將“生態司法+藍碳交易”的服務半徑從省內廈漳泉及福州地區的法院、檢察院,擴展到內蒙古等全國其他地區的法院、檢察院,累計完成藍碳交易13.2萬噸。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還承擔了廈門市綠色融資企業及項目的認證工作,目前累計入庫綠色企業及項目226家,其中臺資入庫企業10家。中心建設的數字化“廈綠融”系統自今年8月起受理入庫企業及項目的綠色信貸貼息申請,創新以金融活水澆灌實體經濟,助力打造綠色企業和綠色項目方陣。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的創新工作得到中紀委網站、最高人民檢察院官方公眾號、國家生態環境部公眾號的全國經驗推廣,并獲得多個國家部委的充分肯定。下一步,金圓集團旗下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關于將碳排放權等資源環境要素一體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的重要講話精神,力爭打造“立足廈門、服務兩岸、輻射全國”的生態要素大市場。
責任編輯:唐秀敏
- 全國首批“零碳臺青基地” 廈門兩基地獲認證2023-08-16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海域伏季休漁即將結束 漁民做好出海準備2023-08-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