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正式揭牌(廈大供圖)
東南網4月23日報道(通訊員 歐陽桂蓮)近日,廈門大學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Science,以下簡稱研究院)在試運行一年后正式揭牌,揭牌儀式在廈門大學思明校區舉行。
這是國內第一家以可持續性科學為研究主題的研究院,面向國際可持續性科學前沿、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提供強有力的科學支持。當天,由廈門大學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承辦的第一場全國性研討會——“科技創新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研討會”同步召開。
廈門大學校長張宗益,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郭華東,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總工程師孫洪,以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講席教授、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呂永龍為研究院揭牌。
張宗益指出,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以科技創新推動可持續發展成為破解重要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廈門大學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相關專業和交叉學科建設,深入推進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信息科學、海洋科學與經濟學、管理科學等學科的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廈門大學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等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平臺,助力實現中國與全球可持續發展。
郭華東作為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對廈門大學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正式揭牌表示祝賀,并希望加強合作,推進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方法創新。
孫洪提到,科技創新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廈門大學成立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展現了廈門大學服務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需求的責任感與擔當。期待研究院未來能夠為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貢獻智慧。
呂永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可持續性科學”作為新興交叉學科,是為解決全球環境挑戰與可持續發展重大問題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的科學。2015年通過的《203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17項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為可持續性科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需求和機遇。廈門大學于2022年4月成立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由環境與生態學院牽頭,聯合海洋與地球學院、公共事務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經濟學院等多家校內相關單位聯合共建。這是全國高校中成立的第一所專門從事可持續性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實踐研究,為全國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支撐的交叉研究機構。經過一年的試運行,有效推動了跨學科、跨領域團隊組建,有力提升了廈門大學在推進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中的影響力。
當天舉行的“科技創新促進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研討會”,由廈門大學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中國生態學會聯合主辦。來自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領導、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等共130余人參加,共商科技創新推進可持續發展大計。
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郭華東,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杰,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研究員陳軍,東南大學教授仲偉俊,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歐洲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呂永龍以及廈門大學信息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教授王程做大會特邀報告,全面展示可持續性科學前沿進展和落實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新興技術與交叉研究成果。來自全國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代表分別做示范區建設報告,展示成效與經驗,探討問題與舉措。廈門大學相關專家分別介紹了濱海藍碳、生態修復及大數據集成決策平臺等方向的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
在專家對話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專題論壇上,科學家與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實踐者與決策者共同聚焦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面對面深入交流依靠科技創新探索系統解決方案。
據悉,廈門大學國際可持續性科學研究院依托廈門大學生態學“雙一流”學科,通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融合,一方面深入開展理論和方法研究,為可持續發展路徑及情景模擬、監測評估與決策支持提供科技支撐;另一方面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總結中國現有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創新示范區的經驗,為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同時,培養一批國內外亟需的可持續性科學復合型人才,以期成為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可持續性科學研究中心和高端人才培養基地。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世界讀書日經典誦讀活動在翔安第二實驗小學舉2023-04-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