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一條條大小溪流清澈見底,沿岸的步道上不少市民悠閑地享受美好春光;在再生水的滋潤下,河流碧波蕩漾、綠樹郁郁蔥蔥;政策護航,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不斷提升……每一次與水相遇,總能感受到廈門以生態為立足之本,持續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的堅定信心。
廈門水資源匱乏,2020年降雨量僅為960毫米,比常年的平均值少37%,屬于枯水年。如何更有效管好、用好水資源,成為廈門持之以恒的努力目標和方向。去年,我市嚴格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在不同領域、不同行業分類施策、精準施策,讓每滴水都發揮出最大效益。
節水減排
我市把用水量大、行業示范性強的70家用水戶列入重點監控名單,開展精細化管理。
生態補水
我市再生水年度回用量為8100.04萬噸,利用率已達22.11%。主要用于河道生態補水、市政道路沖洗及園林綠化。
鏡頭1
用水大戶的節水之道:改造生產線每條節水約50%
在廈門,愛水、節水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越來越多的企事業單位因地制宜,想方設法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擰緊工業的“水龍頭”,不僅要強化節水意識,還要靠新技術、新設備。
“我們是用水大戶,每天用水量接近2萬噸,我們通過每個節水措施,‘擰緊’一點一滴,不僅為企業省了錢,也為社會節約了水資源。”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設施處負責人說道。
臺資企業宸鴻科技(廈門)有限公司是知名的觸控面板企業,生產用水需求大。在保證生產的前提下,如何更有效利用水資源,企業用足了心思,從生產過程的節水系統、用水消耗監控系統,到雨水回收、綠化澆灌等環節,都探索出自己的節水之道。
在生產車間,以前清洗機的用水是經過反滲透處理的純水,生產過程中無需添加藥劑,使用后的排放水直接進入廢水站處理。經過水質檢測分析,排放水的水質甚至優于自來水,因此增設了回用水箱,循環用于設備。
據悉,目前該企業對每條生產線進行水資源回升的改造,每條生產線可節水約50%;經過反滲透水處理系統后的回收水還成為沖廁用水、冷卻塔補水及綠化用水,大大降低了自來水的用量。
>>點擊:技術創新念好“節水經”
宸鴻科技的做法只是我市鼓勵企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的一個縮影。我市每年均排查、動員相關企業開展水平衡測試,幫助企業查找用水管理漏洞,在減少水資源浪費的同時,也敦促企業改進工藝,查缺補漏,提高生產效率,2020年度共完成175家企業水平衡測試驗收。
除了節水技術改造外,我市還把用水量大、行業示范性強的70家用水戶列入重點監控名單,開展精細化管理。這些重點監控單位積極開展節水減排技術改造,提高用水效率,紛紛嘗到了節水帶來的甜頭。
鏡頭2
草地下的污水再生水處理站:讓校區實現生活污水零排放
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主樓旁,綠油油的草地下埋藏著一個污水再生水處理站,它占地5400平方米,采用生物降解、膜過濾技術,對污水進行再生處理,日處理量4300噸。
依靠這個處理站,擁有1.7萬多名師生的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實現了生活污水零排放,冗余的中水還成為校園濕地的補水,保證了濕地生態的平衡,吸引了白鷺、蒼鷺、黑水雞等各類水禽棲息校園。
學校后勤與資產管理處副處長陳江介紹道,目前學校沖廁、灑地、澆灌花草及濕地補水等,全部使用污水處理后的中水。以2020年為例,全年中水處理量約88.79萬噸,年回用量約45.18萬噸,年溢流到內河作為景觀補水約43.61萬噸,年度節約自來水水費支出約284萬元。
此外,全校用水器具均采用了紅外線節水器、延時自閉控制閥、陶瓷閥、節水閥等智能型、節水型的器具。僅此一項,學校每年節水約15萬噸,節約開支約45萬元。
>>點擊:中水回用不浪費一滴水
中水回用,不浪費一滴水。目前,我市加強節水載體建設,積極推進各級公共機構創建節水型單位、節水型校園。廈門理工學院、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兩家高校開展“節水型高校”申報工作,目前廈門理工學院、華僑大學廈門校區的申報工作已完成初審。
此外,我市還指導廈門市婦幼保健院申報參評國家“水效領跑者”示范單位遴選工作,順利通過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實地驗收考核,并被推薦到國家予以參評。
鏡頭3
變廢為寶的污水處理廠:讓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利用
內田溪是翔安“母親河”九溪的一條重要支流,過去的它水體黑臭,污染嚴重。這段時間以來,居住在溪流兩岸的市民能明顯發現它的變化:水量不僅變多了,而且十分清澈。
很多人并不知道,內田溪的“華麗轉身”,是生活污水不再往溪里排放,還將城市污水“變廢為寶”進行生態補水的結果。目前,內田溪流域共有兩處生態補水點,日均補水達4萬噸左右,有效增強了內田溪水體的流動性和自凈能力。
位于火炬(翔安)高科技產業區的翔安污水處理廠,就是把城市污水“變廢為寶”的幕后功臣。
翔安區污水處理廠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廠每天處理污水約9.8萬噸,處理后的水質達到地表類Ⅳ類排放標準,尾水主要作為翔安浯溪、內田溪、內垵溪、店頭溪生態補水,其余部分則作為市政道路綠化用水和廠區生產用水。
水是廈門這座沿海城市與生俱來的“基因”,然而,廈門也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因此,再生水利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翔安西部缺水,城市污水經過處理后,也能變得像自來水一樣清澈,讓每一滴水都得到充分利用。”工作人員說道。
>>點擊:尾水利用城市污水變清流
我市始終高度重視再生水利用,全市規劃建設的污水廠尾水排放標準達一級A或地表類Ⅳ類水標準,為尾水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礎。2020年,我市修訂和制訂《廈門市九條溪流生態補水工程規劃》及《廈門市雨洪增蓄利用工程規劃》。截至目前,我市再生水年度回用量為8100.04萬噸,利用率已達22.11%,主要用于河道生態補水、市政道路沖洗及園林綠化,不僅做到了還水于河,更實現了讓水多起來,動起來,清起來。
【名詞】
“世界水日”“中國水周”
今天是第二十九屆“世界水日”,今天至28日是第三十四屆“中國水周”。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題為“Valuing Water”(珍惜水、愛護水)。
我國確定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國水周”活動的主題為“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水資源集約安全利用”。
【點擊】
共管共治
共享幸福河湖
我市出臺實施意見,進一步提升河湖保護管理水平
河湖管理保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上下游、左右岸、不同行政區域和行業。廈門市河長制辦公室近日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河湖共管共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旨在進一步協調整合各方力量,推進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河湖管理保護,促進河湖共管、共治、共享,不斷提升河湖管理保護水平,讓每條河流都成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
亮點1
從“九龍治水”到“攥指成拳”
我市將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最大程度整合各級黨委政府的執行力,強化各級河長履職盡責,協調各方力量,彌補“九龍治水”的不足,完善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根據實施意見,各相關部門要嚴格落實監管責任,按照“職責不轉移”原則,切實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主動對標、積極作為、分工協作、共同發力,構建高效率河湖管理保護體系。堅持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專項行動,協同解決涉河涉水突出問題,形成監管合力。
我市將健全市、區、鎮(街)河長調度機制,統籌協調全局性工作,解決突出問題;組建河湖“四亂”清理整治、入河排口整治等市區聯合專項行動工作組,深入開展問題排查,加強清理整治現場指導,提升工作實效。將依托河長研究院等學術機構開展河道生態補水、中水回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相關河湖治理課題研究和河長制立法調研,積極構建科學研究、人才培訓、咨詢服務和社會實踐“四位一體”的模式,開展河湖治理的科研、教育和實踐,為我市河湖長制的深化推進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打造政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戰略智庫。
亮點2
從“旁觀治水”到“責任治水”
不斷整合資源,讓各方力量匯集到河湖治理中來。我市將繼續充實代表委員河長,聘任一定數量的區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河長,充分發揮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熟悉環境與民情的優勢,對治水政策、措施、項目落實進行監督,對發現的問題,提醒、督促各級河長或責任主體盡快處置到位。將與每位“企業河長”簽訂責任書,鼓勵他們不僅要做示范員,更要做督查員、參謀員、宣傳員。將形成“行政河長+企業河長”雙重配置,行政河長主導落實,企業河長認養推動,共同承擔河岸管護、違法監督等工作,推動企業河長從“旁觀治水”向“責任治水”的轉變。
我市將持續發動“我愛家鄉水”“共護幸福河”等專題行動,組織“綠水守護者協會”等民間組織參與河湖巡查監督工作,推動各區聯合團委、婦聯、工商聯、教育局持續推進“河小禹”、巾幗護河、河長進校園等專項行動,鼓勵各區創新開展黨員河長、市民湖長、百姓河長、社會志愿者等民間力量參與管河護湖,重點建立“企業河長”“市民湖長”“河小禹”等3支民間示范隊伍,引導民間力量廣泛參與管河護湖行動。
亮點3
從“按部就班”到“獨辟蹊徑”
市民發現河湖治理問題想投訴,對治水有意見建議,可撥打水利部12314、省河長辦96133、市長熱線12345等三級河湖長制群眾監督舉報熱線。除了常態化的監督方式外,我市的每一條河流還將有第三方專業機構巡查監督。
實施意見指出,我市要提升聘請第三方巡查監督模式,鼓勵通過購買服務,委托專業機構開展第三方巡查,探索采用無人機、無人船等,將第三方巡查由單純人工巡查提升至天上看、水里測、岸邊巡的全方位立體巡河模式,巡查問題的同時,建立河湖影像資料檔案。
我市將進一步做好宣傳輿論引導,定期曝光河湖管護典型問題,及時宣傳河湖治理效果,增強全社會對河湖保護工作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利用“廈門河長在行動”公眾號設置巡河功能,建立市民群眾參與巡河護湖、問題舉報交流的平臺,采取巡河、曬圖有積分,問題、建議有加分,年度累計積分。由市、區河長辦給予每年高積分者表揚或適當獎勵,激勵全民積極參與管河護湖。
我市還將持續發揮法院、檢察院駐點工作機制,由法院依法公開審理涉河涉水典型違法案件,廣泛曝光典型案例,嚴厲打擊涉河涉水違法犯罪,延伸法律監督職能;由檢察院負責落實對河湖保護、執法履職情況的公益訴訟和指導聯系,針對河湖管理突出問題,部署開展專項檢察行動;不斷完善涉河涉水犯罪案件辦理和法律監督新模式,實現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無縫對接。(本版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建省高院發布水資源保護十大典型案例2019-06-06
- 廈門市全新“大水網”年底初步成形 各大水源實現互通2019-05-31
- 美國近3千萬民眾飲用受污染水資源 致癌癥、不育2019-04-18
- 中國-歐盟水政策對話機制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2019-04-02
- 平潭及閩江口水資源配置工程穩步推進 力爭2020年底完工2018-08-25
- “中華水塔”青海做足水文章 濕地修復與開源節流并重2018-05-24
- 外媒:數據表明全球數十個地區面臨缺水之患2018-05-22
- 《福建省水資源條例》10月1日起施行2017-07-22
- 臺北親水節:寓教于樂 保護水資源2017-07-02
- 福州四措施嚴管水資源 取水量超標暫停新增取水2017-04-14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眼科中心黎曉新總院長參加2021年兩會健康2021-03-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