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念 新方式 新機制
擦亮生態底色 繪就創新藍圖
同安區多措并舉推動綠色轉型,治理、監管雙管齊下,優化雙溪兩岸環境
【亮彩數據】
1月至11月,全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67,同比改善14.7%,在全市排名第三,六項污染物五降一平,空氣質量優良率99.7%,同比提高3.68%。
區生態環境局落實“土十條”重點任務,確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0%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完成上級下達指標。
2019年區生態環境局對3家重點企業周邊土壤進行監測,完成4家重點企業土壤自測工作并向社會公布。
區生態環境局全年共受理并辦結環評等各類行政許可1232件,均在時限內完成,局領導共走訪“三高企業”17家,開展企業人員培訓3場(240人),組織專家現場檢查評審9家,提出整改建議29條,企業完成整改29項。
同安區安全生態水系風光秀麗,吸引市民游客前來休閑娛樂。(陳嘉新 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盧漳華 通訊員 韓 超)雙溪環抱的同安城,正迎來她的綠色轉型。漫步在華燈初上的同安街頭,雙溪兩岸建筑群燈火璀璨,萬家燈火星星點點,“城在水上,水在城中”的景致更加凸顯。“以前這里是臭水溝,現在治理好了,有花有草有風景,我們每天都想來走一走。”附近的居民感慨道。
綠色生態,一直是同安的燙金名片,守護好同安的綠水青山,是時代賦予同安區黨員干部群眾的歷史責任。
同安區“兩會”即將召開,回首2019年,同安區委區政府持續積極踐行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積極開拓創新,使同安正逐步蛻變成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城”,實現保護生態與改善民生的雙贏。
【觀念變】
安全生態水系建設 兼顧清污和環境
傍晚,漫步在新民鎮禾山村的親水步道,微風拂面,溪水清澈,樹木蔥郁。經過生態治理的官潯溪高速公路橋至宋厝橋段安全生態水系已煥然一新,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映入眼簾。
同安區官潯溪高速公路橋至宋厝橋段安全生態水系工程起點位于官潯溪高速公路橋,終點至宋厝橋下游50米,治理長度350米,于近期順利完工并準備驗收。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包含水利措施、親水措施、綠化提升、修復河岸等。禾山村村民老康用閩南語對記者說:“變化太大了,以前溪里水很渾濁,現在變干凈了。環境更好了,空氣也更好了,休閑活動的地方也多了。”
事實上,這樣的變化如今在同安隨處可見——河道內的垃圾不見了,原先被垃圾占領的兩岸護坡得到修復,種上綠植,水清、岸綠、景美的同安溪流漸漸回歸。2019年,同安區在流域治理工作上的持續發力,完成30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和245公里雨污管道排查清淤。
與此同時,以農村分散式和集中納管建設為主要抓手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動,也在持續穩步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治理項目主要采取村莊管網工程和處理設施工程分開實施的建設模式,全區村莊的管道工程累計完工509個自然村,累計完成各類管徑管長1081.8公里。農村生活污水集中納管治理項目全區累計完工196個自然村,累計完成各類管徑管長459.7公里。
雙溪水奔騰不息,養育著銀城數十萬百姓,如今的同安,城更美、鄉更靚,人水和諧造就了一方幸福祥和的樂土。
【方式變】
智慧治水大平臺 實時監控水質情況
安全生態水系建設,一個個清新自然、富有野趣的流域環境生態樣板逐步呈現。但如何才能更進一步,在控源防污上精準發力?
同安區積極探索,把治水工作與信息技術結合起來,創新探索“互聯網+”治水模式,加快開啟智慧治水新時代,打造智慧治水大平臺,堅決打好打贏碧水攻堅戰。
今年,同安區完成隘頭潭國控斷面水質在線監測、搖感數據分析、現場監視、精準下達整治任務和云平臺調度等為一體的水質管控項目。這樣的做法得到了多方肯定。就在今年初,隘頭潭國控斷面水環境質量管理應用案例參加全省云平臺技術方案評比榮獲第一名,并作為全市唯一入選案例在全國數字峰會上向全國推介。
參照隘頭潭國控斷面水環境管理信息系統的成功做法,今年以來,同安區主動加碼,建設東溪南門橋上游水環境管理信息系統,設立了翔安、同安跨區東溪流域9個自動水質監測站點,對東溪南門橋上游流域水質進行實時監控。并根據監測數據,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強對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溯源整治。同時,同安區委托專業的第三方公司,對隘頭潭上游的所有排放口進行排查、監測、溯源,形成污染源清單和責任清單,并提出治理措施建議,由區河長辦分批下達限期整治和對賬銷號任務,區效能督查機構跟蹤督辦,區分管及主要領導適時調度。目前進展順暢,隘頭潭斷面水質穩定達標。
“通過水質管控項目,我們工作人員在手機上通過‘智慧環保’平臺就可以實時監控水質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大的排放口進行實時監測,發現問題迅速解決,有效提高數據查詢、數據采集、問題上報、問題處置以及統計決策的工作效能,從源頭上解決水污染問題。”區生態環境局局長黃平介紹。
數據見成效。2019年,同安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汀溪水庫水質達標率保持100%,隘頭潭國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100%。
【機制變】
網格化責任到人 織密生態環境監管網
新技術不僅僅運用于防污控源,更通過與網格化環保監管工作結合,為同安區織起一張生態環境的保護網。
為提高環保問題發現、通報、整改、反饋的效率,同安區按照“全面覆蓋、層層履職、網格到底、責任到人”的環境監管思路,積極推進網格員參與環保工作,逐步建立、完善監管體系,建立了全市最大的環保網格員隊伍。
目前,同安區共擁有三、四級網格員168人,其中三級網格員27人、四級網格員141人,這支隊伍的建立,織密了生態環境監管這張“網”,讓污染行為無處遁形。
今年春,西柯鎮兩名環保網格員在巡查中看見一小溝渠水質渾濁,懷疑有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進入溪流。順著溝渠溯源尋找,他們發現一個工藝品加工點偷偷將廢水直接排入水溝,廢氣、粉塵也未經處理直接外排。環保網格員上前勸導制止的同時,通過互聯網將情況上報到同安文明衛士信息平臺。
之后,環保網格員還配合環保執法部門檢查該“散亂污”工藝品加工點的整改情況,將污染扼殺在搖籃階段。
以制度推動,利用科技手段,同安區不斷提高環保網格監管效能,不斷改善轄區生態環境。據悉,同安區網格化環保監管專項工作已連續多年在全市各項考核中名列前茅。
責任編輯:唐秀敏
- 福建德化:綠色生態催旺全域旅游2018-09-07
- 福州將設立全省首只綠色生態基金 總規模5億元2017-12-15
- 綠色生態線采訪團奔赴永定 體味客家人家風古訓2016-09-07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50個校園體育場地今起對外開放 “刷臉”2019-12-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