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藏身于戴云山麓的德化縣國寶鄉南斗村,古厝依山傍水,溪流清澈見底,白鷺展翅田間,吸引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慕名而來。過去乏人問津的老舊山村,這幾年通過探索“鄉村+治理+藝術+美學”模式,喚醒沉睡資源,開展藝術鄉建,已經化身為研學旅游的網紅村,走出一條以藝術賦能鄉村“小切口”,推動共同富裕“大場景”的發展路徑。
視線轉移到海邊。晉江圍頭半島東側的南江村,以海興村、“鮑”團發展,年產值達1.4億元的工廠化水產鮑魚養殖業,每年帶動休閑農業及鄉村旅游收入超1000萬元,鼓起了村民“錢袋子”。放眼晉江102公里的海岸線,安海、東石、英林、金井、深滬、龍湖6個鎮下轄的52個村(社區)“串珠成鏈”,打破鎮村界限,正以“濱海生態鄉村振興示范帶”之名,探尋“組團”崛起的共富密鑰。
山與海,城與鄉,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越品越香。眼下,泉州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在福建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弘揚、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扛牢省委賦予“在推進共同富裕上先行探索”的重任,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加快探索具有泉州辨識度的共同富裕有效路徑,為福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貢獻泉州力量。
“一盤棋”統籌
先行城市錨定“共富愿景”
共同富裕,民心所盼,泉州何以在全省先行一步?這是經濟大市“勇挑大梁、走在前列”的應有之義。
看實力,泉州民營經濟發達、產業基礎雄厚,貢獻了“七八九九九”,即七成稅收、八成地區生產總值、九成技術創新成果、九成城鎮就業、九成企業數量,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9個超千億制造業產業集群,2024年全市GDP總量突破1.3萬億元,6.5%的增速領跑全國27個萬億城市,站穩全國工業十強,發展態勢越來越好。
看活力,泉州推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寫入中央文件,獲評國家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連續三年獲評省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躋身全國營商環境改革試點城市,發展環境越來越優。
看動力,泉州擁有891.4萬常住人口,持續保持全省首位,全域城鎮化率上升至71.1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5萬元大關,城建年度投資突破千億元,省域三大中心城市首位度越來越高。
看潛力,泉州文脈商脈根脈綿延千年,海絲文化、閩南文化、紅色文化、華僑文化交相輝映,匯聚了超千萬泉籍華僑華人和200多萬異地泉商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全國最具煙火氣旅游城市、世界海絲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量破億人次,人氣越來越旺。
可以說,泉州有條件也有能力,在唱響新時代“共富曲”中先聲奪人。
今年5月,《泉州市創新發展“晉江經驗” 奮力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城市實施方案》新鮮出爐,明確34項具體任務。市域統籌之下,著眼“南高新、北石化、環灣崛起、縣域做強”,著眼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三個縮小”和生態富美、安全韌性“兩個突出”,泉州“共富愿景”躍然紙上——
到2030年,初步建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共同富裕美好城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和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更加夯實。經濟整體發展實現更高質量,城鄉發展更加均衡,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文旅產業加快發展,中心城區美譽度首位度持續提升,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試點縣(市、區)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案例、制度成果。
到2035年,全方位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成就,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建成具有泉州特色的共同富裕美好城市。
“差異化”求索
三個縣域勇當“探路先鋒”
縣域一頭連著城、一頭牽著鄉,是以城帶鄉的第一線,也是共同富裕的主陣地。泉州縣域經濟獨樹一幟,5個縣(市)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為城鄉融合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石獅、晉江、德化三個縣域正以“探路先鋒”的姿態,奔赴共同富裕的美好前程。
石獅昂首闊步“共同富裕先行區”——這座城鎮化率領跑全省、高達86.38%的現代化濱海城市,在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曾首創新市民“積分入住”,讓30萬外來人員與本地居民享用同等待遇。如今,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步履不停,當地探索出共拼強志、共商集智、共建籌資、共管善治、共享立制等“五共機制”,深入實施較低收入群體精準幫扶、城鄉優質教育均衡發展、醫療衛生服務全域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城鄉宜居環境建設提升、農村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等“六大行動”,創造性開展“構建共同富裕先行區擂臺大比拼”,力爭到今年年底,GDP達1409億元、人均GDP達20.1萬元。
晉江志在全國“共同富裕縣域范例”——用好“晉江經驗”這一寶貴思想和精神財富,晉江人不斷厚植區域競爭力優勢,打開共同富裕的實踐通道,大力實施產業升級、創業增收、城鄉融合、民生保障、精神文明、綠色轉型、高效治理等“七大共富行動”,積極鍛造成功案例。爭取到2030年,全市基本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15分鐘生活服務圈實現全覆蓋,農村集體經濟年經營性收入達 50萬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GDP增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低收入群體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德化努力建設“共同富裕山區范例”——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陶瓷之都就率先撬開城鎮化大門,成為“大城關”發展的典范。推動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全面對接,德化希冀在推動產業提升、城鄉融合、惠民共享、綠色轉型、治理體系、機制創新上作示范,聚焦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支持全面創新新機制、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構建城鄉融合新局面、構建新時代文化高地、構建生態文明示范區、構建社會治理新體系等七項重點任務,著力打造繁榮、宜居、幸福、美麗、平安、活力德化,讓全縣居民生活品質邁上新臺階。
“系統性”推進
同題共答解碼“九個共富”
共同富裕無法一蹴而就。如何寫好這篇文章?泉州打造共同富裕先行城市的解題思路清晰。
在“產業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做強實體經濟、做優民營經濟作為關鍵抓手,從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激發民營企業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發揮中堅力量、強化國有資本推動共同富裕戰略功能、以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共同富裕等五個方面入手,夯實共同富裕物質基礎。近兩三年間,泉州著力打造“搬不走的產業生態”,深入實施“抓創新促應用”“綠色數字技改”“抓工業設計促產業提升”“專精特新企業倍增”“重點工業企業倍增”等系列專項行動,加速3084家高新企業向“新”求質,100個園區標準化項目已建成2300萬平方米廠房,吸引了超千家企業投產。以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賦能現代化農業,帶動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150億元。當前,泉州經營主體總量已突破168萬戶,每5人中就有1人是“老板”,呈現出勇當新時代民營經濟強省戰略主力軍的蓬勃活力。
在“改革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作為重要路徑,從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財政政策落實制度、建立健全回報社會激勵機制等四個方面入手,持續拓展經營性、工資性、財產性、轉移性和三次分配等五類收入,優化共同富裕群體結構。把“集建入市”作為盤活利用低效用地的重要抓手,截至今年一季度,泉州試點工作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共完成94宗、1067畝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為村集體收入增加3.02億元,帶動產業投資規模28.4億元。
在“民生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提升醫療健康服務品質、構建幸福養老服務體系、構建育兒友好型社會、持續提升社會保障體系能級等五個方面入手,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去年以來,全市上下發力物業管理提升,辦好物業“十件實事”,創新探索、全面推廣“業賬社審”等模式,讓500萬小區居民共有的“錢袋子”裝滿了“獲得感”。
在“城鄉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推動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作為戰略任務,從加快共富的城市發展規劃體系建設、高質量推進鄉村振興、積極融入廈漳泉都市圈建設等三個方面入手,推進共同富裕均衡布局。全市將按照“一灣、兩翼、三帶、一屏、多支點”的開發保護總體格局,有序推動國土空間高質量重構和產業發展高質量重塑。深入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建成茶葉、水產等全產業鏈產值超百億元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在“山海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構建沿海與山區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格局作為內在要求,從爭創新時代山海協作的典型、推動閩寧協作再上新臺階、用情用心做好援藏援疆工作等三個方面入手,探索形成先富帶后富、先富幫后富的有效路徑,在服務全國、全省戰略大局中實現共同富裕。此間,泉州與三明在全省率先制定出臺山海協作實施方案,234個協作項目全面鋪開,在全省山海協作年度考評中拿下第一,創造了獨特的“福建樣本”。
在“精神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豐富群眾精神世界作為根本要求,從打造更具辨識度和吸引力的文化內核、促進精神文化產品的共同享有、完善文旅產業運行帶動機制、建設富有凝聚力的僑鄉文明新風等四個方面入手,加快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市。當下的泉州,正因地制宜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文化特色、內涵,布局建設一批農村文化禮堂,引導文化特派員、文化志愿者、藝術類專業師生等深入鄉村對接幫扶,共同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新模式。
在“生態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靚麗底色,依托泉州“山、水、林、田、江、海”自然稟賦,從全力打好生態環境鞏固提升持久戰、構建生態市建設大格局、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等三個方面入手,加快建設美麗泉州,提升共同富裕宜居環境。直面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泉州持續攻堅“污水廠處理、管網收集、泵站轉輸、調蓄池、中水回用”五大能力建設,三年計劃新改建污水治理項目357個、投資188億元,讓碧水藍天成為泉州恒久的驕傲。
在“和諧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提升現代化治理水平作為基石底座,從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更好發揮法治對共同富裕的保障作用、持續深化拓展“主動創穩”機制、健全完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等四個方面入手,一體化推進法治泉州、平安泉州建設,提升共同富裕治理效能。這幾年,泉州堅持把建強用好“黨建+”鄰里中心、綜治中心、小微權力監督平臺等“兩中心一平臺”作為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下沉各類民生服務3300多項,讓群眾滿意安心、社會和諧安定。
在“同心共富”上先行示范——堅持把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和聚僑引僑作為重要推力,從以情促融深耕僑臺文化紐帶、建設高水平共同富裕的僑鄉樣本、以推進兩岸(廈泉金)合作發展區建設促進泉臺融合發展等三個方面入手,發揮僑鄉資源優勢和臺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等獨特作用,一體化推進泉州與僑臺深度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社會融合,提升共同富裕發展動能。近年來,除了成功舉辦兩屆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泉州還在全國首創海外華裔青年(小語種國家)跨境電商培訓,吸引超萬名海外華裔青年線上線下參與,不僅找到與家鄉產業對接的契機,也為“國潮泉州”優品出海拓寬了渠道。
“九個共富”力透紙背,不久的將來,一批有共富味、改革味、泉州味的標志性成果將漸次涌現,轉化為更多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真實可感的幸福圖景。(泉州晚報融媒體記者 陳林森)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靜待花開 泉州市東海“四瓣花”天橋施工接近尾聲2025-06-30
- 泉州以“數”為筆描繪鄉村振興新圖景2025-06-30
- 泉州四地躋身全國縣域旅游“百強”“百佳”2025-06-30
- 泉州紅墻缺筆“泉州”成頂流!全國游客搶著補字打卡2025-06-27
- 2025年泉州濱海文旅消費季暨JOIN晉江時尚季(夏季)啟動2025-06-27
- 中建筑港聯合泉州市豐澤區檢察院 開展“筑廉學堂”警示教育活動2025-06-26
- 夜太美!泉州中山南路騎樓立面照明提升工程完工2025-06-26
- 微公益愛心敬老主題公益活動走進泉州德化2025-06-25
- 興業銀行泉州分行:以金融力量助力縣域崛起2025-06-25
- 泉州銀行:特色舉措織就八閩金融防護網 守護萬家錢袋子2025-06-25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