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記憶”小山叢竹歷史文化主題公園
“初見枝頭萬綠濃,忽見火傘欲燒空”,這就是花開一樹紅的泉州市花刺桐花。
最近,在泉州古城核心街區的各個公益空間,轉角不經意間,都能邂逅這一抹刺桐紅。這是泉州文旅集團全新打造的在地文化品牌“刺桐記憶”。未來,以閩南文化與海絲文化為核心內容,泉州文旅集團將推動原有“潤物無聲”品牌與“刺桐記憶”品牌相互借力,融入古城各大公益空間,更好地傳承弘揚豐盛的泉州在地文化。
文旅集團全新打造的“刺桐記憶”文化品牌
循跡“刺桐記憶” 體驗古城美好生活
“刺桐記憶”是古城內小而美的公益文化精品空間。近年來,泉州文旅集團以古城為核心,重點布局西街、中山路兩條主要街道,輻射古城關鍵節點、區域,盡量收儲、盤活古城內的點位空間、古大厝資源,打造成以點帶面的公益空間——“刺桐記憶”,通過古城內“穴位式”空間激活和業態活化引導,提升海絲文化、閩南文化能見度和辨識度。
按場所類別和功能,“刺桐記憶”空間主要可分為三類——
在“遺跡再復建”中,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通:復建小山叢竹公園,利用原有歷史遺存完成公園營造,還原小山叢竹的歷史風貌,成為古城文化高地;復建正音書院,延展府文廟尚學文風,打造青少年文學素養提升基地。
在“老瓶裝新酒”中,感受在地文化與不同業態碰撞的火花:西街行舍以輕奢型在地文化體驗的精品住宿,配套文創、休閑、餐飲等,形成“行簡、住優、食美、慢生活”的古城慢旅;泉山門,城樓前不期而遇的“城門講古”,講古今故事,憶歷史風云;大上海理發廳,老師傅的舊景回憶里,新開設的生活美學復合空間,引領中山路二層空間利用的新開端。
在“索引式展示”中,激活更豐富的文旅深度體驗:打造西街游客服務中心和中山驛館,融入文化體驗和休閑業態,提升游客體驗;西街101文化空間,也是大泉州文旅資源的全面展示,吸引游客探索泉州。
如今,這些空間,已成為快速體驗泉州古城美好生活的入口。以公益空間作為古城業態活化的基石和方向,泉州文旅集團也在保護古城的浪潮中,努力尋求商業化和文化性的平衡,并通過帶動示范,引領年輕人在古城建設更多美好的藝文空間。
“刺桐記憶”大上海理發廳
“潤物無聲”滋養 厚植古城保護自覺自信
活著的古城、世界的古城,是泉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古城,泉州文旅集團“潤物無聲”,深入古城內里,進一步厚植泉州人愛遺護遺的自覺自信。
2016年國慶節,首場“潤物無聲”展覽在古城亮相,用輕松活潑的方式介紹泉州文化,吸引年輕人參與其中,這是“潤物無聲”品牌的萌芽。
從那以后,春節、五一、國慶……“潤物無聲”以展覽、活動、表演等不同方式出現,逐漸成為古城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
如今,用心和時間已雕琢出豐富多元的“潤物無聲”體系——
“共生”“趣遇”“人生縱貫線”“言吾閩南”等系列主題展覽,從多重視野,傳播和挖掘在地文化;創想堂、天臺話仙、工作營的交流碰撞中,暢想了年輕人對這座古城未來的期待;一期一會的“潤物市集”,為熱愛生活、樂于創造的創客們打造一個全新的社交場景;文創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成果鏈接市場,著力實現古城文創產品迭代更新;青年創客文化IP孵化計劃,利用古城核心點位和創業輔導,扶持本地文化創新力量。
以“小而美”的方式精耕細作,“潤物無聲”逐步破解古城活化利用與可持續發展命題,確保古城的獨特魅力不會被追求“大而全”的消費浪潮淹沒。以這些原則為導向的“潤物無聲”,已漸漸成為一個閩南文化學習和導入的平臺,連接消費者和生產者,連接居民和游客,連接年輕人和古城,更好滋潤和塑造著“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泉州古城。(泉州晚報記者 殷斯麒 通訊員 楊鈞儒 文/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泉州13個系列遺產展示館開館2021-08-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