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奶奶新年好!”“來來來,手機拿出來,爺爺給你們發紅包。”今年過年,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QQ紅包、微博紅包……各種網絡紅包滿天飛,玩法五花八門。記者走訪發現,今年網絡紅包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幾乎各種職業、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加入其中。發網絡紅包成為親朋好友間溝通、拜年的新方式。
“快快快,你四叔在群里發紅包了,快去搶。”昨天,惠安的卓女士催促著兒子陳典智拿起手機搶紅包,他利索地搶完紅包,不忘在微信群里道聲謝。“除夕那天,我們全家聚會,我和堂姐商量著給全家建個群,群名就叫‘相親相愛一家人’,把一家人都加進來。”他說,從那天起,雖然放假這幾天大家聚在一起的時間不多,但群里總是熱熱鬧鬧的。長輩們一邊發紅包一邊調侃,晚輩們則一邊道謝一邊分享生活趣事。
“我有個大學同學是河北人,已經6年沒見面了。正月初二,她竟然給我發了個8.88元的拜年紅包。收了紅包后,我們聊了好久,大學時的種種又浮現眼前。”南安的郭麗瓊笑著說,她后來又給朋友發了6.66元紅包,希望她六六大順。“感謝網絡紅包,讓我知道遠方的朋友一切安好。”
根據微信近日發布的數據,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80.8億個,超去年8倍,共有4.2億人參與,平均每人收發20個。最受歡迎的紅包金額依次是8.88元、6.66元、5.2元、9.99元、88.88元、13.14元、66.66元、8.8元、20.16元。“中國人從小時候起,過年就盼著領紅包。”安溪的林杰龍說,如今,這一民俗隨著移動支付的普及,有了更廣泛的延伸。網絡紅包是現代科技與傳統民俗融合的產物,兼具商業性、娛樂性和大眾參與性。
不過,大家搶網絡紅包時可要多個心眼。警方提醒,領取紅包時,要求輸入收款人的信息,比如姓名、手機號、銀行卡號,這種很可能是詐騙。事實上,正規的微信紅包,一般點擊就能領取,自動存入微信錢包中,不需要繁瑣地填寫個人信息。此外,分享鏈接搶紅包可能暗含欺詐。看到朋友圈分享的紅包,比如送話費、送禮品、送優惠券等,點開鏈接要求先關注,還得分享給朋友的情況,這種紅包涉嫌誘導分享和欺詐用戶。高額紅包也不可信,單個微信紅包的限額是200元,因此如果收到比如“666”“888”之類的大紅包,基本上可以確定就是騙局。
責任編輯:鄭梅欽
-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被繼父性侵3年!生理期都不放過 懷孕反遭誣賴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