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9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戴敏)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對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群眾來信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大家埋頭苦干,保護好綠水青山,發展好林下經濟、鄉村旅游,把村莊建設得更加美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
作為“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縣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探索出以人居環境整治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垃圾兌換,變廢為寶
8日上午8點,武平縣東留鎮黃坊村村民周勇招就帶著孩子準時來到村里的垃圾兌換超市,準備用一周來收集的塑料袋、玻璃瓶進行垃圾兌換。
“這是孩子們每周最期待的日子之一,他們可以用這些兌換到各種零食,開心得不得了。”醬油瓶、玻璃飲料瓶10個1元,塑料袋半斤1元……當天,周勇招的孩子換到了兩包方便面和兩個棒棒糖,臉上笑開了花。
垃圾兌換超市,是東留鎮探索農村垃圾源頭分類的創新嘗試,如今已推廣至全縣。
“過去,由于農業生產的特點和農村生活的習慣,田間地頭、山林果園、房前屋后、庫邊濕地等地,往往成了垃圾堆積的溫床。”東留鎮組織委員游鋮杰說,特別是農藥瓶、農藥袋及農用薄膜等農田殘留垃圾,成為影響農村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變局,始于2018年。為破解垃圾分類難題,東留鎮被確定為全縣垃圾分類試點鄉鎮。當年11月,東留鎮率先在3個村建立垃圾兌換超市,黃坊村是其中之一。
“我們探索出了‘一二三四’垃圾兌換工作模式,鼓勵村民作為主體參與,對垃圾實行‘二次四分法’。”游鋮杰介紹,試點村在垃圾兌換超市門口放置各類垃圾收集桶,村民們將生活垃圾進行干濕分類后,再將干垃圾分類為可回收、不可回收兩類,其中可回收垃圾為平時可回收利用的垃圾,(下轉第四版)(上接第一版)不可回收垃圾則是村民可帶到垃圾兌換超市進行兌換的垃圾。超市每周二上午開放,并針對各種垃圾兌換進行“明碼標價”:牛奶紙盒10個1元,煙蒂100個1元,農藥瓶每個5元或10元,農用薄膜10斤1元……
“我們還根據實際調整垃圾兌換的項目和‘價格’,從農田殘留垃圾延伸到其他生產生活垃圾。”黃坊村村主任黃志飛說,通過垃圾兌換超市,村民可以兌換到現金、購物券及商品等。如今,每周二上午,垃圾兌換超市前都會人頭攢動,“每次約有三四十人,每次兌換總額800元左右,多以老人為主,兌換的大多是各類生活用品”。
如今,走在黃坊村的田間地頭、溪邊濕地,昔日隨處可見的農田垃圾沒了蹤影,路面上干凈整潔,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分類垃圾桶。“你們看,這些塑料袋都是可以兌換的,我都把它們收到了桶里。”周勇招四歲的兒子指了指家里的收集桶,奶聲奶氣地說道。
“通過垃圾兌換,環境好了,村民得了實惠,垃圾變廢為寶,村民們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垃圾分類習慣,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多方共贏。”游鋮杰說。
目前,垃圾兌換超市已覆蓋武平全縣17個鄉鎮街道,約有17萬人次參與垃圾兌換,回收垃圾250余噸。
一體保潔,村容變靚
近日,記者走進永平鎮,只見路面干凈整潔,清澈見底的永平溪讓人眼前一亮。“沒有實行水陸保潔一體化以前,哪能有這樣的新面貌?”永平鎮武裝部部長鐘俊文感慨道。
永平鎮是武平鎮域面積第二大的鄉鎮,地域廣、流域多、河道長。2019年以前,永平鎮負責村莊、道路和河道的隊伍有三支。“包括河道管理員、道路專管員和保潔員,他們各拿一把掃帚,各有各的資金來源和監管部門,若遇到一些交界地帶,容易出現互相推諉現象,導致農村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鐘俊文介紹。
去年3月,永平鎮探索實施“水陸保潔一體化”工作機制,將地域、資金、人員、物資等進行集中整合。全鎮原有的45個保潔員留下33人,并采用市場化運作,將全鎮村莊保潔、河道保潔及垃圾清運等項目統一承包給第三方保潔公司,人員也由公司招聘和管理。
改革后的效果立竿見影。田背村保潔員李華昌深有體會:“原來負責田背村保潔工作的有兩人,之前遇到問題常互相推脫責任,都說不是在自己責任范圍內。”李華昌說,現在全村都是他的責任范圍,雖然工作量多了,但自己的收入也由2000元增加到3600元,“現在就是多做事多領錢,積極性也上來了”。
保潔員增收,保潔成本卻下降,通過整合人員、購買社會服務,永平鎮每年的保潔經費可節約20萬元。
與此同時,獎懲制度也在不斷完善。鎮村干部變身為監督員,將村民和日常發現的問題實時上傳到工作群中,督促保潔公司整改落實。“前兩天下雨,帽村村一座橋上堆積了上游漂流下的斷枝殘葉,通過微信曝光,當天下午就清理干凈了。”鐘俊文說。
水陸保潔一體化,破解了原來保潔監管不到位、效果不理想、投入資金大等問題。今年以來,永平鎮出境斷面水質連續5個月保持Ⅱ類水質,綜合水質保持在Ⅲ類水以上。
記者了解到,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探索實踐上,武平沒有止步。比如,依托特色產業,塑造特色村容村貌;以生產集約化、生活便利化、生態清潔化、村莊花園化、治理現代化推動環境改善;助推農房整治,助力公共設施建設……
記者手記>>>
“整”出農村好“錢”景
地域廣闊、點多線長,是農村的特色。而環境的臟亂差,也一度是過去不少村莊的老大難問題。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之一,如何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破解臟亂差的難題?
近年來,武平縣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探索出垃圾兌換、一體保潔等創新做法,效果明顯。究其緣由,首先是發揮出村民的主觀能動性。鄉村是農民的鄉村、村民的家園,只有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找到破解臟亂差的突破口。其次,要讓監管機制發揮最大效能。監管不到位,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存在的通病。武平縣采用市場化運作,通過購買服務的形式解決了這個問題,一舉多得。
據了解,武平縣還創新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鑒的新招。比如,在規劃上先行,因地制宜留住“鄉愁”,注重體現農村特色、保留田園風貌;借助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特色農業與鄉村旅游,“整”出農村好“錢”景,以實現生態宜居家園的長遠發展。
責任編輯:趙睿
- 郵儲銀行武平支行與梁山村共書鄉村經濟發展新篇章2020-09-02
- “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借用好生態,致富道路寬2020-08-27
- 鄉村振興|泉港區:“盆景”變風景 風景這邊獨好2020-08-26
- 漳州:以基層黨建全面過硬 引領鄉村全面振興2020-08-25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重要回信精神 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2020-08-21
- 羅源:“黨建+金融助理”服務鄉村振興2020-08-18
- 羅源白塔鄉百丈村打響鄉村振興突圍戰2020-08-14
- 武平:“新型顯示”引領 信息產業騰飛2020-08-12
- 三明:精準滴灌 小康花開千萬家2020-08-10
- 立足特色,走好閩北鄉村振興路2020-08-09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長汀縣涂銀春:從貧困戶到養兔能手 帶領鄉親2020-09-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