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毛豆”套種“糧食—藥材”輪作
閩侯創新種植模式 土地添綠又生金
近日,記者走進閩侯祥謙鎮龍祥島,只見農田里茁壯的毛豆植株與青翠的甘蔗苗錯落生長,勾勒出一幅“毛豆來遮陰 甘蔗向上攀”的生態農耕圖景。在鴻尾鄉古洋村,曾拋荒的山壟田通過“糧食—藥材”輪作煥發新生。閩侯縣以創新種植模式盤活土地資源,走出一條生態與效益雙贏的鄉村振興之路。
龍祥島的土壤由閩江淤泥沖積而成,肥沃松軟,加之水源充沛,自清光緒年間便是甘蔗種植的沃土。如今,全島甘蔗種植面積超千畝,而“甘蔗+毛豆”套種模式更讓土地效益翻倍。
“甘蔗生長周期10個月,毛豆3個月就能收。”種植大戶江中平蹲在田埂邊介紹,毛豆生長期間可為土壤遮陰保濕,助力甘蔗苗茁壯成長;毛豆植株根部的根瘤菌還能固氮增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形成“地上收豆、地下養蔗”的良性循環。
正是這種利用“時間差”與“空間差”的套種模式,讓當地的土地利用率翻倍,每畝還能增收3000元。目前,這一套種模式已在祥謙全鎮推廣。
在品種選擇上,龍祥島主要種植從廣西引進的“桂二黑皮甘蔗”,小部分為“黃金甘蔗”。這些品種經過多年實踐檢驗,與套種模式高度適配,有力保障了作物產量與品質。
除了甘蔗和毛豆外,龍祥島的農業種植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色,成功孕育出臍橙、火龍果、青提葡萄等為主的“四季果園”,讓這座閩江中的小島成為名副其實的“聚寶盆”。
鴻尾鄉古洋村的300畝山壟田曾因地塊狹小、光照不足而拋荒。去年,鄉政府引進企業試點“大豆(玉米)—短生育期中藥材”輪作體系。首季種植的夏枯草收割后,田間隨即播下大豆種子。
“同一地塊輪種糧食和藥材,既提升土地利用率,又避免長期單一種植帶來的土壤養分失衡和病蟲害累積風險。”鄉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在輪作模式下,古洋村已有近150畝拋荒的山壟田和900多畝耕地重現生機。昔日的荒坡蛻變為中藥材與糧食作物的“輪轉舞臺”。(記者 陳木易 通訊員 林若野 陳堡 林鑫)
責任編輯:唐秀敏
- 閩侯:檢愛護航迷途學子 溫情司法點亮未來2025-06-27
- 閩侯本周六開通免費避暑旅游專線 可暢游雪峰山城2025-06-27
- 閩侯一高精密數控機床研發制造基地投產 月產能提升233%2025-06-26
- 閩侯縣:汽車重鎮加速產業蝶變2025-06-24
- 太香了!閩侯蘇洋茉莉花基地百畝茉莉花田開摘!2025-06-18
- 好美!福州閩侯3萬多株百合花驚艷綻放2025-06-18
- 閩侯桃田村3萬株百合盛放 芬芳撲鼻2025-06-16
- 閩侯“暖心黨建”推動集中照護政策落地2025-06-13
- 閩侯淘江中下游河道開始清淤2025-06-11
- 閩侯淘江啟動河道清淤應急工程2025-06-11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