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蛋白,是踐行“大食物觀”、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眼下,來自深遠海的毛蝦在連江茭南村上岸,然后加工成蝦皮,銷往全國市場。連江3厘米蝦皮“吃”下了全國七成市場。
據了解,廣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毛蝦,是我國海產蝦類中最大的蝦類資源。毛蝦干制后,體小、皮薄,大約三厘米,看起來只有一層皮,故得名蝦皮。在福州,蝦皮因富含蛋白質、鈣元素等營養物質,深受市民喜愛,不僅可以涼拌、做湯、調味,還是制作鍋邊糊的原料。
近日,記者在茭南村的連興蝦皮加工廠看到,數十名工人有條不紊地對毛蝦進行各種操作——清洗、煮熟、吸水、烘干、篩選、包裝,每天產量可達60噸。當蝦皮加工完成后,陸續銷往各水產市場,最遠可到山東等地。
據央視財經頻道報道,茭南村蝦皮年產量達1.5萬噸,年產值約8.6億元,帶動500多人就業,產量占到全國的70%。
那么,當地蝦皮如何奏響“茭”響樂呢?村民介紹,茭南村擁有100多年蝦皮加工歷史,蝦皮加工廠達40家。憑借獨特的加工技術,“茭南蝦皮”享譽海內外,入選福建省十大漁業品牌,與魚丸、鮑魚等同為福州特色漁業品牌。
不僅如此,茭南村還把蝦皮加工廠搬到海上,向深遠海要蛋白。為提高蝦皮產量和品質,當地投資建造了一艘“蝦航母”——“閩連漁冷67575”海上加工船,系連江首艘、福州第二艘全自動化流水線蝦皮加工船,可一次性加工400多噸的蝦皮(是全國日加工量最大、最先進的全自動加工生產線)。從一只毛蝦到一只蝦皮,整個過程僅需10分鐘,比陸地加工廠縮短了24小時。
得益于此,蝦皮加工船與捕撈毛蝦船隊在黃海、東海、渤海、南海協同作業,無須回母港便可完成生產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蝦皮的新鮮度。
值得一提的是,茭南村還通過“水產+旅游”“線上+線下”等方式,打響“茭南蝦皮”品牌;融入環馬祖澳濱海旅游度假區建設,打造了平流尾地質公園等網紅打卡點,吸引來全國游客,帶動蝦皮銷售,提升了市場影響力。(記者 鄭瑞洋/文 連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責任編輯:趙睿
- 推進福馬醫療合作 連江馬祖多個合作基地揭牌2023-10-30
- 連江推進海上福州建設 吃透“一條魚”新添“國字號”2023-10-25
- 連江敬老愛老 弘揚文明家風2023-10-24
- 連江:樹立大食物觀 打造“藍色糧倉”2023-10-18
- 浦口:主題研學活動 擴寬留守兒童視野2023-10-10
- 閩首個工會“閱讀元宇宙空間”亮相連江2023-10-03
- 連江浦口鎮:田間上黨課 兜牢“糧袋子”2023-09-21
- 連江“進退有方” 護好福馬一片海2023-09-19
- 臺灣漁船時隔3年再次駛進連江黃岐停泊點2023-09-12
- 連江:向海而歌 情融兩岸2023-09-0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首個外僑影像數據庫誕生記:在鼓嶺,找到2023-10-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