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作為社會的細胞,是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指數。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區治理面臨眾多挑戰。一方面,居民生活場域的壓縮,居民與社區、居民與居民間的關聯度降低,居民參與性低,社區治理壓力集中在社區;另一方面,社區的異質化加劇了居民間、小區間的沖突,增加了社區治理壓力。
面對社區治理難題,近年來,馬尾區通過購買服務,引進專業社工這股“活水”,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專業社工通過動員和整合社區中蘊藏的各類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更有效的服務。通過創新社區與社工、社會組織、社區志愿者、社會公益慈善力量“五社聯動”,激活社區治理一池春水,增強居民的認同感、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
組織培育 營造公益生態
在馬尾新港社區,69歲的方昌斌經常來到82歲的獨居老人彭蘭英家,一起樂呵呵地聊天、唱歌。“我的身體還算硬朗,但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家,非常孤獨。”彭蘭英告訴記者,自從社區引入了專業社工,推出“低齡助高齡——社區獨居老年人關愛”項目,現在經常有鄰居同伴來探望她,讓她晚年生活更幸福。
“新港社區總人口8000多人,老人就有1000多人。”2020年,入駐新港社區的益樂社工服務中心負責人吳維姍走訪后發現,社區內老人數量多,高齡、獨居老年人缺乏照料,僅靠社工提供服務遠遠不夠。與此同時,轄區內企業不少,有時間有精力的低齡老人也很多,如何鏈接愛心企業資源,發動低齡老人志愿者幫助照料高齡老人,成為破解社區獨居老人急難愁盼的好路子。
社工們積極行動起來,通過培育社區公益助老會,策劃“低齡助高齡——社區獨居老年人關愛”項目,然后在“公益集市”平臺發布,通過愛心企業認領后開始實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老人送去實實在在的關愛。
據了解,截至目前,馬尾區已經舉辦兩屆公益集市,共有16家企業認領了19個微公益項目,社區自組織服務達到近萬人次。
空間活化 促進多方協商
馬尾區旺岐社區下轄6個小區,常住人口4500多人。近年來,在城鎮化進程中,鐵路、高架橋把小區分割開來,居民之間感情淡漠、鄰里關系疏遠,居民沖突易發,給社區治理帶來不少挑戰。
“進駐社區后,我們走訪發現,居民對小區高空拋物反映強烈。”社工簡少清說,沒吃完的包子、垃圾袋,甚至未熄滅的煙頭,經常從樓上扔下來,讓居民頭疼不已。通過問卷調查,他們還發現社區80%的居民不大了解高空拋物的危害。
怎樣讓居民從被動配合變為主動參與?社工們想到一個好辦法:協商議事。社區、社工及居民骨干通過“小區社區兩級黨群協商互助會”平臺,在居民議事廳中共同討論發生高空拋物事件的原因、狀況及解決辦法等。
“居民法律意識薄弱,常年形成拋物習慣。”“能否做一場普法宣傳,告訴居民高空拋物的危害?”……10多名居民代表你一言我一語,氣氛熱烈。通過多次協商議事,由馬尾區民政局主辦,社工聯合旺岐社區共同組織的“對高空拋物說‘不’”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通過情景劇演出、游戲互動、案例模擬、入戶宣傳等方式,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安全意識。
“之前鄰居間因為高空拋物問題經常在業主群里抱怨爭吵,現在這種情況消失了,大家笑容更多了,鄰里關系更和諧了。”小區居民陳小妹高興地說。
“通過搭建小區社區兩級黨群協商互助會,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活力,促進形成從鎮街、社區到小區、鄰里四級治理機制,實現社區居民自治。”馬尾區民政局局長黃忠春說。
居民增能 提升自治能力
在馬尾區瑯岐鎮樂村村,大部分男性勞動力常年在外,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兒童,是典型的“三留守”村居。
2020年,入駐樂村村的社工從留守婦女入手,推出“樂工坊”項目,將社區內閑置的公共空間改造為工坊,鏈接愛心企業引進代加工業務,對留守婦女進行手工藝培訓,通過加工簡單的手工產品增加收入。同時,在工坊內開展社區教育,引導留守婦女積極參與巾幗志愿服務,幫助她們實現從受助到自助到助人的巨大改變。
“‘樂工坊’開辦以來,我和姐妹們走出家門,一起參加社工們組織的活動,漸漸地,大家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工坊里每天傳出歡聲笑語。”留守婦女魏鶯清動情地說。在社工感召下,魏鶯清也成為一名志愿者,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女同胞,成立了巾幗志愿服務隊,她們開辟菜地,建起“綠色健康公共廚房”,服務村里的老人與孩子。
今年,魏鶯清還取得了社工證,加入了專業社工隊伍。“現在感覺自己越來越有價值了。”她說。
通過能力培訓和專業賦能,暢通居民自助、互助和自治,真正實現問題解決、矛盾減少、治理有效。
目前,馬尾區已建成1個區級社會工作服務指導中心、4個鎮街社工站、17個城鄉社區社工室。“區社會工作指導中心—鎮街社工站—村居社工室”三級服務平臺初步搭建,服務有需求群眾13048人次,累計解決高空拋物、文明養寵、道路整修等居民急難愁盼問題225件;打造了“黨建引領·空間活化”融合型村改居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城鄉社區治理新模式,產生“家鄰港灣”“樂工坊”等多個服務居民的品牌項目,為創新社區治理發揮了積極作用。
“作為多元參與主體之一,社會工作被引入到基層社區治理中,成為調解社區矛盾、緩解社區治理壓力的重要力量之一。”廈門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博士生導師童敏教授認為,馬尾區為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構建社區治理新格局探出了一條新路。(記者 潘園園 通訊員 任劭喆 林雅)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城核心區下月開放2022-12-14
- 馬尾獻上歲末年初文旅大餐 歡迎八方來客2022-12-14
- 馬尾明年為民辦20件實事 年度投資額4.42億元2022-12-14
- 福建榕能集團:“能帶不停”提效率 推進配網智能化2022-12-13
- 福建榕能集團:旁路作業法停電零感知 提升供電可靠性2022-12-09
- 產品暢銷海內外 馬尾水產品預制菜發展駛入“快車道”2022-12-08
- 福州社工展風采 社會工作主題演講大賽決賽舉行2022-12-07
- 馬尾奮力打造“數字應用第一區 ”2022-11-24
- 馬尾濱江社區:“5Y5H”工作法 打造幸福社區2022-11-22
- 復工復產邁開大步 馬尾在建市重點項目復工率達95.2%2022-11-1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第六屆海峽兩岸書院論壇在福州舉辦2022-12-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