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福州市區驅車往西南行進,出永泰嵩口高速口后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一幅別致的山村圖畫漸次映入眼簾。永泰洑口鄉山寨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也是永泰最偏遠的鄉村之一。5日,山寨村來了一群“老朋友”——福州日報社機關黨委的10多名黨員。
今年是福州日報社機關黨委與山寨村開展助力精準扶貧“雙聯雙扶”活動的第5年,一路上,山寨村的變化讓報社黨員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原來到村里要3個多小時,現在直接縮短了1小時。”“村道也更好走了,水泥路通往家家戶戶。”“村莊更美了,好似一幅水墨畫。”
發展研學 煥然一新迎客來
得知老朋友到訪,山寨村支部書記黃國曹早早在村口等候。
“黃書記,又曬黑了不少呀!”“在村里工作,哪能怕曬?走,帶你們看看村里的新項目!”
黃國曹口中的新項目是去年開業的山寨村農耕研學基地。上世紀60年代末,山寨村是永泰第一個實行水稻品種改良的示范村。村里有著悠久的農耕文化和歷史,眾多古厝保存完整,于是黃國曹決定把目標瞄向農耕研學。
“山寨村路途偏遠,除了田就是老房子,會有學生特地跑來?”聽了黃國曹的想法,村里人有些不解。于是,黃國曹就先召集自家在外地工作的三兄弟,大哥黃國論出資建設,三弟黃國泳負責施工,四弟黃國勤開發課程。
兄弟同心,其利斷金。慢慢地,農耕研學基地有了起色,不少從村里走出去已在大城市打拼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響應黃國曹號召返鄉創業,“90后”溫永楷就是其中之一。
“現在學生們可以在梯田里體驗種水稻、摸泥鰍,在菜畦體驗蔬果采摘,在大山里開展叢林真人CS游戲、野外露營等,讓孩子們在了解農耕文化的同時,通過勞動提升自我價值。”溫永楷介紹道,每個月基地都能接待100~200人的學生團體,還有不少游客看了福州日報社的過往報道,從廈門、漳州慕名而來。“現在基地正在申請縣級中小學生勞動教育基地,屆時基地的接待能力還將有更大提升。”
全村齊心 拓寬民生幸福路
除了研學基地,村里大的變化還有人居環境。“過去村民到洑口鄉政府,需要先沿著土路下山,再過一座吊橋,騎摩托車也要半個多小時。”山寨村的老支書黃朝訓回憶道,即使后來建了水泥盤山村道,也沒有客車愿意來,村民出門都要事先電話叫摩的,來回要四五十元錢,出行成本很高。直到2019年,通往村里的山路還十分崎嶇狹窄,若兩車在轉彎處相遇,更是左右為難。
想致富,先修路。黃國曹一邊根據政策申請撥款,一邊號召村民出錢出力。“3天內有300多人捐款支持修路,其中不乏五保戶、低保戶,最后湊了90多萬元。”
2019年10月,入村村道拓寬工程啟動。在村民共同推動下,不到兩年,從洑口鄉白沙大橋到山寨村總長6.42公里的山路,從3.5米拓寬到6.5米,解決了入村難問題。
“現在村里變化太大了,不僅出行更方便,房前屋后的環境也越來越好了!”村民黃朝財為山寨村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
挖掘底蘊 奔向美好新生活
山寨村的美,美在自然風光,也美在歷史底蘊。
村如其名,山寨村有古民居54座,這些古厝順應山形地勢,立石架木,層層疊疊,構成山區聚落的鮮明特征。其中,祥福堂、余慶堂、龍湖堂等10座古民居是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區域面積有1萬平方米,十分罕見。
“山寨村是福州、莆仙、閩南文化的匯聚之地,多文化、多風俗的融合造就了這里獨特的地域文化。”黃國曹說,村里既有住宅圍田的田居模式,又有內向圍合的客家圍龍屋的布局特點;既有閩南傳統民居的造型與構造,又有山地建筑樸素靈活的布局與形象。去年7月,閩江學院還組織學生到村里采風,開展研學。
念好“實干經”,唱響“耕耘曲”,山寨人正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疾馳前行,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新生活。“我們請來福州的設計單位編寫村莊規劃技術設計方案,統籌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結合農耕、古厝、研學等元素,深挖底蘊,建立與鄉村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特色精品空間。”對于村莊未來的發展,黃國曹充滿期待。(記者 葉欣童)
責任編輯:趙睿
- 永泰家鄉好物聯動福建商學院 以直播電商賦能鄉村振興2022-07-05
- 深入開展七大攻堅戰 永泰“兩違”治理力爭再上新臺階2022-06-29
- 福建榕能集團:帶電立桿為永泰第二實驗小學“小升初”考試送清涼2022-06-29
- 11名驢友被困峭壁 志愿者搭“人梯”上演絕壁救援2022-06-27
- 詐騙70人金額超千萬元 兩金融機構員工非法集資獲刑2022-06-27
- 2022永泰縣大青云徒步旅游季啟動2022-06-26
- 《唱響福建?我為家鄉代言》永泰唱區正式啟動2022-06-24
- 《唱響福建?我為家鄉代言》永泰唱區正式啟動2022-06-24
- 永泰182名留守兒童領到28.82萬元生活補助金2022-06-24
- 戰高溫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山區電網帶電改造提高供電可靠性2022-06-2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西湖菊花香 飄然入田間2022-07-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