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鼓樓區鼓東街道中山社區正以近鄰黨建為抓手,打造創新型共治社區:黨建聯盟打響“學雷鋒一條街”品牌,黨員先鋒模范引領閩都文化傳承,全市首個居民議事廳暢通協商渠道……不斷拓展豐富的“黨建+”模式,為創建精品示范社區注入源源不斷的紅色力量。
黨建+志愿服務
與時俱進學雷鋒
3月是學雷鋒志愿服務月,作為“學雷鋒一條街”的中山路照例為居民送來了修理電器、義診、助老等實實在在的服務。
最熱鬧的是“拗九福粥送溫暖 志愿服務進萬家”中山社區“我們的節日·拗九節”暨3·5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當天。社區黨建聯盟單位紛紛送來糯米、紅棗、桂圓等食材,在長者食堂里熬出的“百家粥”讓“學雷鋒一條街”飄滿香氣。大家還各盡所能,帶給社區老人豐富暖心的便民服務。
“只要社區有需要,我們基本上隨叫隨到。”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黨員志愿者孫敏在現場忙前忙后,她告訴記者,平日里他們還會發揮所長,送黨課進社區。
“2003年3月,中山路被命名為‘學雷鋒一條街’。”中山社區黨委書記吳靚介紹,19年來,已有包括省財政廳、省紅十字會、省社會主義學院在內的20家黨建聯盟單位在這里集結,與時俱進豐富文明創建、疫情防控、創新治理等服務內容。
黨建聚合力,聯盟促發展。這支社區最強“后援團”還與社區深入開展“契約化”共建,健全需求清單、資源清單、項目清單,實現需求互補、資源共享,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中山路“學雷鋒一條街”的品牌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黨建+閩都文化
歷史記憶代代傳
“已經收集整理完77段冶山摩崖石刻歷史資料,最近正忙著把文稿編輯成樣書,讓這些石刻文化為更多人所知曉。”中山社區居民、退休黨員陳元春說。
冶山位于中山社區范圍內,見證了2200多年的福州建城史,被譽為“閩都之根”。中山路兩旁分布著唐代馬球場遺址、林則徐出生地、中山紀念堂等文物古跡,人文底蘊豐厚。
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閩都文化?中山社區為此組建了由黨員帶頭的文化志愿服務隊伍,為游客提供文化宣傳與義務講解。以陳元春創辦的冶山斈社為首,鼓樓區書法家協會、曲藝家協會、攝影家協會等組織紛紛加入志愿服務行列。
“冶山斈社已經有50名學者、歷史文化愛好者共同研究、守護與宣傳冶山文化。”陳元春告訴記者,他們正在把青少年培養為宣講的后備力量,讓冶山文化一代一代地講下去、傳下去。
中山社區還是鼓樓區首個“學習型社區”,形成了“學習大講壇”“紅色直播間”等常態化的特色活動,轄區內冶山春秋園歐冶池、中山堂、仁壽堂也被列入福州市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
黨建+居民議事
大事小情好商量
中山路上,一座由古厝改成的居民議事廳引人注目。在這里,社區黨委時不時組織居民和相關單位聚在一起,商量著大家普遍關心、與社區發展相關的大事小情。
為能補天巷的改造“讓路”,就是中山大院黨支部積極配合推動協調的結果。
“緊鄰中山大院的能補天巷原來是條斷頭路,改造不就意味著會占用小區部分公共空間?”有人對改造提出異議。
“小區一側是能補天巷,有著螞蟻補‘天’字報恩的傳說,另一側是‘學雷鋒一條街’,向雷鋒學習正是我們社區的老傳統。”小區黨支部書記黃培欽與不少黨員居民都認為,在街巷整治這件利民好事上,要發揚雷鋒精神,為弘揚閩都文化出力。
在一場場議事會中,小區居民的意見最終取得一致。順利打通后的能補天巷,讓中山路片區的景點串聯得更加順暢,提升了游客的體驗感。
從文藝活動安排到垃圾屋選址,從街巷改造到小區電梯加裝,中山社區深化“近鄰黨建”內涵機制,依托居民議事廳、鄰里茶敘室及律師工作室等載體,以形式多樣的協商活動,在黨群之間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形成“鄰里一家親,有事好商量”的睦鄰風尚。(記者 莫思予 林奕婷)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臺江區為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創造條件2022-03-15
- 音樂劇《富春璧合》在福州首次線上直播2022-03-15
- 連江:借助紅色能量 激發企業活力2022-03-15
- 福州軟件園舉辦IT青年交友聯誼活動2022-03-15
- 福州市總工會為貨運司機送防疫禮包2022-03-15
- 福州舉辦民族團結進步林植樹活動2022-03-15
- 福州市交通執法支隊:全面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2022-03-15
- 出行注意!福州316路公交線路3月16日起變更2022-03-15
- 福州:為消費公平筑起“安全墻”2022-03-15
- 福州發布十大消費維權典型案例2022-03-1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新冠病毒核酸采樣點調整2022-03-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