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日召開的連江縣“海上福州”建設——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發布會上獲悉,1日,連江縣依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廈門市碳和排污權交易中心)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完成1.5萬噸海水養殖漁業海洋碳匯交易項目,交易額12萬元,成為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
拿到這筆收入,福建億達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邱碧香激動萬分:“想不到除了常規收入,降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也能帶來額外收入,讓我們嘗到了綠色經濟的甜頭。”
“這次海洋漁業碳匯交易案例的成功實踐,開啟了中國‘藍碳’交易的新篇章。”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顏金培介紹,這為實現海水養殖碳匯價值的市場化提供了示范路徑,對于增加漁業養殖“綠色收入”、引導社會資本發展增匯漁業、助力碳中和等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海洋碳匯又稱“藍碳”。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人類活動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約三分之一被海洋吸收。
如何在“雙碳”目標下發揮“藍碳”的作用?近年來,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藍碳”科研、交易方面的探索。碳匯漁業就是重要部分。據介紹,碳匯漁業是指通過漁業生產活動促進水生生物吸收水體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進而減緩水體酸度和氣候變暖的漁業生產活動的泛稱,可帶來海洋生態改善、漁業經濟轉型和漁區民生改善等多方面綜合效益。
而要開展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就需要找到具有價值的可交易碳匯量——正全力融入“海上福州”建設的連江就有這一“藍碳寶庫”。
“連江海洋產業基礎扎實、海洋經濟潛力大。2011年,連江就在黃岐半島北部海域規劃建設全國首個碳匯漁業養殖基地,率先探索發展生態養殖模式。‘十三五’時期,連江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模式、深遠海區生態養殖模式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典型經驗。同時,連江是全國水產第二大縣,大型藻類和貝類養殖總量近70萬噸,占全縣水產養殖總量的90%左右,可交易碳匯量的經濟價值最高可達9.6億元。”連江縣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接下來,連江將先行先試,依托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藍碳交易平臺,加強與興業銀行藍碳基金合作,推動地方金融機構創新“藍碳”金融產品,進一步完善漁業碳匯市場化交易體制機制,為我省乃至全國大范圍、大規模交易積累試點經驗,探索提供成熟模式。(記者 吳旭濤)
責任編輯:趙睿
- 全國首宗海洋漁業碳匯交易成果在連江正式發布2022-01-12
- 福建福州連江縣供電公司:圓滿完成高中學考保電工作2022-01-11
- 連江一村民跌落山澗 救援隊深夜“絕壁營救”2022-01-11
- 連江:倡導文明旅游 守護碧海銀灘2022-01-11
- 連江公安:歡慶警察節 展現新作為2022-01-11
- 連江新增“紅色楊家將”公園 集黨史學習教育、觀光游覽等于一體2022-01-10
- 連江:加快打造“海上福州”橋頭堡2022-01-06
- 連江縣綜合執法中心舉行隊伍出征儀式2022-01-05
- 連江花園式養老院下月啟用 項目列入國家重大項目建設庫2022-01-05
- 連江首個央企合作光伏項目投產 預計年均發電量580萬千瓦時2022-01-0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2022-0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