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臺血脈相連,自古以來安危相系。位于馬尾區閩安村的閩安協臺衙門,是閩臺關系的重要見證。
閩安協臺衙門是我國現存少有且保存完好的傳統水師衙門,是我國重要的涉臺文物之一。在清朝,它見證了閩臺人民共同保衛家園的歷史。如今,這個曾經戍守兩岸的軍事要地,經過修繕布展后用來講述閩安古時作為商貿、軍事重鎮和閩臺樞紐的歷史故事,成了聯結兩岸同胞心靈的紐帶。
擔負遠戍臺澎重任
見證兩岸共同保衛家園
閩安協臺衙門位于亭江鎮閩安村城里街,坐北朝南,建筑面積1000多平方米,由照壁、門樓、儀門、大堂、二堂和天井組成,大門埕立有《重修閩安鎮協署碑記》。
閩安文史專家楊成和說,閩安村古稱閩安鎮,是從入海口進入閩江的咽喉要地。在唐代至清代的千年歷史長河中,這里始終是軍事、商貿重鎮。
到了清代,閩安村的軍事地位得到提升。清順治七年(1650年),清政府在此設綠營福建水師閩安協,由副將統率,下轄左營、右營,兵2000名。作為閩安水師協的中樞指揮機構,建立協署,俗稱協臺衙門。清康熙年間,閩安水師協所轄部隊曾參與收復臺灣。
“這支水師扛起內守閩江、外御閩海、遠戍臺澎、抵抗外國侵略的重任。”楊成和介紹,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閩安水師協所轄部隊以三年一輪值,抽調遠戍臺灣、澎湖,制度延續兩百多年。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船政大臣沈葆楨受命援臺,調度閩安水師和船政水師等部隊,前往臺灣驅逐日本侵略者。
楊成和說,閩安協臺衙門是閩臺關系的重要見證,體現了鐵一般的事實: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曾為船政發展
建起軍事屏障
“船政之所以選擇在馬尾創建,與閩安有一定的淵源。”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說,閩安自古就是海防重鎮,有“省城第一門戶”之稱,有著深厚的航海和水師文化積淀。閩安沿岸的軍事設施及日益壯大的閩安水師協,為船政的發展建起了一道軍事屏障。
馬尾船政誕生后,閩安水師和船政水師共同擔負起了保衛船政、守護疆土的職責。1884年8月23日,中法馬江海戰爆發。8月26日,法艦駛向下游,轟擊閩安炮臺,閩安水師協副將蔡康業率部奮勇抵抗法軍,誓死抗敵。法軍登陸后,閩安民眾同仇敵愾,將法軍驅離。
“在近代海軍出現之前,中國傳統水師存在發展了千年,創造了很多輝煌成就。”陳悅說,19世紀傳統水師開始向近代海軍過渡,閩安協臺衙門就是這一轉折過渡期的傳統水師歷史遺跡,閩安村也是中國古代水師基地的活化石。
多次修繕保護
再現海防軍事衙門輝煌
2009年,閩安協臺衙門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尾區文保中心主任張征說,雖然歷經時代變遷,但閩安協臺衙門大體保留了清朝時期的建筑格局和風貌。2009年起,馬尾區分三期對協臺衙門進行修繕、環境整治及陳列展覽。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他們從史料中查找歷史信息,并相繼走訪了文史專家、當地村民以及國內相似的衙署,制定修繕方案,較好地保存了衙署建筑的特色。
2014年底修繕后,大堂還原府衙陳設。修繕后院內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侵犯廈門報警碑》被完好保留。馬尾區還舉辦展覽展陳“商貿口岸”“海防重鎮”“抗敵前沿”“閩臺樞紐”等內容,講述閩安村古時作為商貿、軍事重鎮和閩臺樞紐的歷史故事。2016年,馬尾區對協臺衙門進行環境整治,展示協臺衙門遺址考古勘探結果及古代操練場風貌。
據了解,馬尾區還啟動閩安歷史文化名村(一期)工程,并于2017年對外開放。如今,亭江炮臺、閩安協臺衙門、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迥龍橋等文物古跡得以保護、修繕,閩安樓、衙門廣場、三寶池、右營公園、草尾街等文化景點密布,重塑古鎮輝煌。
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 通訊員 王曉霞/文 記者 林雙偉/攝
責任編輯:趙睿
- 馬尾將巡回開展文明進社區主題活動2021-05-28
- 馬尾區政協舉辦“打造教育強區”委員論壇2021-05-27
- 福州馬尾:誠信街里說誠信2021-05-24
- 馬尾即食海鮮 方便快捷上桌2021-05-20
- 再現革命先烈陳可珠事跡 《這里的黎明我來過》在馬尾首演2021-05-20
- “5·18”期間馬尾有望簽約20個項目2021-05-19
- 馬尾區檢察院主動向困難被害人伸出援手2021-05-19
- 福州馬尾:學百年黨史 做青年先鋒2021-05-14
- 18.8米!馬尾老黨員長卷畫船政2021-05-13
- 國開行逾500億元投向馬尾 支持多個重點領域2021-05-1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全閩樂購,食在商圈--餓了么超級生活節29日在2021-05-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