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河口濕地成為鳥兒的天堂。(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供圖)
福州日報記者 孫漫 阮冠達 馮雪珠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有序推進生態移民,適度發展生態旅游,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
以我省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為契機,近年來,福州創新流域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新機制,把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作為深入貫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重要理念、加快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重要舉措。依托《閩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20年)》這個全省首部“專屬”控規,綠色生態“加法”亮色滿滿。
保護久久為功
打造鳥類天堂
“在保護區的水面上,我們能看到遠處的貨輪、船舶往來繁忙,也能看到近處成千上萬只水鳥怡然自得,兩個看似矛盾的場景,卻和諧地處于一個取景框中,讓人很意外,不過仔細想想,讓人又覺得有些感動:信賴,真是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不久前,央視四套《遠方的家》欄目走進位于長樂的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那兒“蹲鳥”7天的央視記者葉雨這樣寫道。
葉雨口中的“信賴”,是閩江河口濕地17年的管護實踐。
行走在臥龍灘涂棧道,不遠處的光灘不時可見悠閑踱步的鳥兒,這里原先卻被外來物種互花米草占據。按《閩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控制性詳細規劃(2018年~2020年)》,互花米草治理及鄉土植被恢復工程被列為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管理單元項目重點實施。
“經過3年治理,如今互花米草治理區已成為候鳥利用率較高的棲息地,漲潮時,會迎來小天鵝、斑嘴鴨、鴻雁等雁鴨類水鳥休憩,退潮時,很多鸻鷸類水鳥也會來取食。”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林立婷介紹。
除了互花米草對鳥兒棲息地的“攻占”,濕地原先供涉禽漲潮時站立的淺水區和淤泥質灘涂面積小,也是影響水鳥棲息的關鍵因素。此外,潮間帶泥沙淤積、水產養殖活動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威脅水鳥活動,尤其是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物種。
水產養殖場“退養還濕”、營造“生態鳥島”……一系列措施將一片片棲息之地“還”給鳥兒。如今,濕地公園的棧道上,有不少鳥兒來“迎客”。
“我們將堅持生態保護至上,把生態保護作為一種‘信仰’!”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鄭航表示,他們還將做好保護與發展課題,把生態保護成果與民共享。
擦亮流域底色
筑起綠色屏障
“鳥語花香人陶醉”的河谷風光,是永泰縣清涼溪流域沿線村民引以為傲的家鄉“名片”。從“憂水患”到“享水色”,清涼溪這條大樟溪二級干流的變化,得益于生態保護修復的神奇“魔法”。
“這是‘尼伯特’臺風期間受災嚴重的區域,現在大變樣了。”在清涼鎮漁溪村,飯后沿著清涼溪畔的親水慢道散步,已是村民的日常。
永泰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項目經辦林嘉誠告訴記者,作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重點區域,清涼溪打響“健康保衛戰”,河道綜合治理長度達20.25公里,“修復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岸線管理、水環境改善、河床改良等全面推進”。
在漁溪段安全生態水系建設中,就地取材的卵石被放在石籠中“抱團”鋪下,形成總面積超1.2萬平方米的生態緩沖帶,可保護堤岸免受水流沖刷,攔截陸域面源污染。
經過河床改良、河岸修復等措施,清涼溪行洪的要求得到充分滿足,居民區防洪標準基本達10年一遇,區域防洪風險顯著降低。通過生態文明河谷建設,清涼村、村尾村、漁溪村“裝扮”起3個濱河綠地節點,加上高標準農田、“村植千樹”等“加法”,守住大樟溪流域的寶貴生態。
“金沙溪流域,也有全域生態‘加法’。”閩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項目經辦張徽介紹,以河道綜合整治為主線,金沙溪展開全域修復。
廢棄礦區,像是嵌在溪畔的“疤痕”,修復之初,該流域6處共137.47畝的廢棄礦區裸露部分首先展開“美顏行動”。按礦區不同情況,修復也對癥施策,自然復綠、植樹造林、坡面防護……讓原本“受了傷”的山體重披綠衣。
為持久護水,河道沿線,是把污水統一收歸的管網系統、提升泵站;河道上,還有清淤疏浚、水系連通、岸坡整治等動作。“通過不斷完善松材線蟲長效防控機制、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責任機制、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等,金沙溪的生態會越來越好。”張徽說。
立體推進治理
共建和諧生態
青山換新顏,碧水泛清波。在閩江流域,一場生態巨變悄然上演。2018年1月,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成為全國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圍繞科學落實水環境綜合治理、環境質量改善等3大類17項指標,一場保護修復攻堅戰全面開打。
“牢記總書記囑托,我們結合福州實際,總結出獨特的山海統籌治理模式。”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張裴雷介紹,通過海陸統籌和上下游銜接,福州針對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態要素實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達到治山、治水、治林、治田的總體目標。
通過成立工作小組,我市在閩江流域范圍內實現上下治理“一盤棋”。截至2020年底,閩江流域(福州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89個項目均已完工,全國試點項目已完成市級驗收,工程進入收官階段。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給我們莫大的啟發和鼓舞。”張裴雷表示,福州將結合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從水土氣生等維度出發,促進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步恢復,實現點、線、面修復疊加效應,“目前,我市已打造閩江河口濕地等4處試點區域,立足不同生態本底,我們將多維度、立體式持續推進閩江流域治理,讓山更青、水更綠、景更美。”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2021-04-14
- 重磅!國家發改委點名福州!2021-04-14
- 可觀地產三周年大會隆重舉行:初心不改,為更多客戶實現安家夢想2021-04-13
- 全省首場靈活就業招聘會舉行 2100多名求職人員參與招聘2021-04-13
- 軌道交通龍頭企業落戶福州 將實現“福州地鐵福州造”2021-04-13
- 福州高新區:這里的特派員,高科技含量滿滿2021-04-13
- 福州疾控提醒:春游正當時,當心蜱蟲叮咬2021-04-13
- 福州臺江碼頭完成新一輪改造提升 面貌煥然一新2021-04-13
- 福州高新區開啟全齡化社區養老模式2021-04-13
- 福州市烏山小學和銀川市閩寧鎮中心小學學生互贈禮物2021-04-13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國網福州供電公司舉行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2021-04-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