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開國大典12分鐘彩色視頻曾經刷爆朋友圈,也讓AI(人工智能)修復視頻技術進入大眾視野。福州也有一家AI超高清及智能視頻領域的企業,海歸博士童同是企業研發團隊的核心成員之一。
5年前,童同回國創業,帶領團隊攻克視頻智能增強和壓縮等技術難題,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紀錄片《北京2019》提供4K重制服務,影片于2019閱兵式當天在天安門廣場播放。
回國創業
用AI修復視頻
童同是一名“85后”海歸博士,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和美國哈佛大學求學期間,一直專注于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圖片、視頻的視覺增強和修復。
2016年,童同和同窗高欽泉博士回到福州,創辦福建帝視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此后的兩年里,童同和團隊研發了20多種視覺增強和修復技術,建立了數百個AI模型,其中AI視頻畫質增強、圖像超分辨率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2019年央視推出紀錄片《體育年華——從2019年回望》,當中的不少歷史影像資料,就是童同團隊負責修復的。他們還為紀錄片《北京2019》提供視覺增強服務,將影片分辨率由高清升級到4K,影片于2019閱兵式當天在天安門廣場播放。
童同還帶領團隊利用AI技術實現圖片、視頻的深度壓縮和視覺增強,讓用戶以更低的帶寬成本享受到更高清的畫質體驗。
科研“接地氣”
造出選竹條機器人
童同說,做科研最重要的是“接地氣”。
“制造竹制品前需要對竹條進行篩選,依靠人工檢測不僅效率低,還容易誤檢、漏檢。”童同說,一名員工的父親從事竹制品加工時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團隊就想著能不能用AI技術幫忙解決。2018年,他帶領團隊開始研發智能缺陷分選機器人。
“竹條的缺陷有很多種,比如裂縫、蟲洞、發霉等,每一種缺陷又存在不同的情況。這些我們都要弄通弄懂才能教給機器人。”童同說,他和團隊的兩名博士、一名碩士到工廠和工人一起分揀竹條,學習如何辨別缺陷,之后將收集到的各類竹條缺陷照片和信息,結合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算法,建立訓練模型。
經過十代迭代,2019年,智能缺陷分選機器人實現量產,一臺設備能代替4名工人,缺陷識別率達90%以上。目前這種機器人銷往全國各地,今年的訂單已經排到五六月。
去年,童同獲評福建省青年科技獎、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福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
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文 石美祥/攝
責任編輯:趙睿
- 熊立:網龍技術變現實力突出將借力AI打造“3E教育”2020-01-14
- 人工AI評選史上最美游戲角色TOP100 葉奈法最美2020-01-02
- 亞馬遜回應:智能助手勸人自殺 AI到底是什么?2019-12-23
- siri未來能讀心?看看AI語音助手的五大進階趨勢2019-10-09
- 數據龐大難運營?YouTube請了AI來幫忙!2019-09-19
- AI技術是把雙刃劍 曠視校園人臉識別產品引發爭議2019-09-06
- 全球首個數字人類曝光 什么是數字人類 讓親人在數字世界得永生?2019-09-04
- AI還會寫歌?研究報告AI可依據歌詞生成旋律2019-09-02
- 微軟麻將AI來了!第一波人類高手已經被打爆2019-08-29
- 北斗高精度定位機器人指導練車,蒙眼也過科目二2019-08-28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志愿者面試持續至20日2021-03-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