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維鑾(右)、林維惠(左)在討論漆藝。
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洪映 黃益輝 文/攝
在閩侯上街鎮根雕創意園,林維鑾、林維惠兄弟倆的“漆研堂”工作室中擺著一套名為“蘭亭雅集”的漆藝茶盤。它以實木為胎、大漆為面、紅黑為主色、中國風為格調。近日,他們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兄弟倆來自羅源縣碧里鄉溪邊村,歷經4年摸索,闖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大漆”之路。
大漆又稱 “中國漆”,與絲綢、陶瓷同為中國的獨特元素,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相關項目有19項,而福州有著“漆都”的美譽。
探索運用3D打印
“作品的靈感來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我讀到其中的‘流觴曲水’,便有了這個茶盤的創意。”弟弟林維惠指著“蘭亭雅集”漆藝茶盤說。
記者看到,約兩尺長、八寸寬的黑色茶盤上,“流淌”著一條迂回曼妙的“紅河”。紅黑碰撞,漆面如緞,仿佛呈現了文人墨客在溪流邊吟詩唱和之景。
“給茶桌、茶盤上漆不難。可要讓陶瓷和大漆相結合,我們當初一直失敗。”林維鑾回憶說,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們得到了福建漆藝大師周榕清的指點。
“這兄弟倆,非常謙虛好學。我把傳統技法的竅門及日本的先進技術分享給他們,還經常帶他們去各名家工作室參觀學習。”周榕清贊許地說。
兄弟倆逐漸明白了陶瓷上漆的要領,反復試驗,對一批半成品分別進行浸泡、水煮、暴曬,每天觀察、比對、分析、總結,直到陶瓷與漆面完美貼合。
兄弟倆還嘗試在各種金屬、石頭上進行漆藝創作,并探索運用3D打印技術。
“脫胎漆器以泥土、石膏、木模等塑成胎坯,以大漆為粘劑。比起人工塑形,3D打印技術有三個優勢:可以實現個性化的胎坯造型,更加精準;通過建模,可以還原一些復雜的造型;減少了人工成本,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林維惠說。
蔭房里“調天氣”
“大漆在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既然選擇了傳承這項技藝,就要有創新的意識。”林維鑾堅定地說。
兄弟倆從小就跟隨父親,在福州各地的大小寺廟從事修繕、裝飾工作,早就和雕刻、油漆等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6年,我們在三坊七巷的一個展廳里看到,一個小小的漆藝茶盤竟標價9000多元。”震驚之余,兄弟倆轉向漆器制作。
“百里千刀一斤漆”——采漆工人通常要走幾百里、割上千刀,才能采到一斤漆。大漆因此價格昂貴,兄弟倆只能通過盡量縮短工期來降低成本。他們精心設計蔭房(陰干的房間),讓光照、溫度、濕度等變得可控。
“天公不作美時,我們就在蔭房里調配‘天氣’。每個作品都要進出蔭房20多次才能完工。” 林維鑾說,漆器制作從木胎切割、裱褙、造型、打磨到揩青、推灰等,每個作品要經過四五十道甚至上百道工序。
“我們希望有更多人接觸大漆工藝,讓大漆工藝品的價格平民化。”林維惠說。
兄弟輛目前已帶出一支數十人的羅源漆器制作團隊。“就算做到80歲,也要堅持下去。”林維鑾說,他們計劃和羅源縣高級職業中學合作,開設漆藝展館或課堂。
責任編輯:趙睿
- 來三坊七巷免費看古琴、漆藝展 展覽將持續至7月15日2020-07-06
- 福州漆藝家朱冰:“修成”市級非遺傳承人2020-04-29
- 如何振興福州漆藝,重鑄漆都輝煌?聽聽大家怎么說2020-04-28
- 福州印發《福州市漆藝保護與產業發展規劃》2020-04-03
- 省非遺傳承人陳健:再生性傳承讓漆藝獲新生2019-05-31
- 法國藝術家學成漆藝收獲豐 感恩福州盼再來2019-01-21
- 法國女畫家 留在福州學漆藝2019-01-15
- 2018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開展 境內外漆藝精品現身朱紫坊2018-12-27
- 2018福州國際漆藝雙年展27日開幕 近300件展品參展2018-12-19
- 省市政協開展提案聯合督辦 圍繞非遺保護與傳承獻策2018-09-21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壽山石雕“抱團創作”模式受關注2020-07-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