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喜娘習俗:傳統與創新兼具的禮儀文化
“陳氏三姐妹”在海峽兩岸喜娘大賽上展示親迎禮。
福州晚報記者 馬麗清/文 張旭陽/攝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去年底發布決定,命名閩侯縣為“中國喜娘文化之鄉”,福州的喜娘習俗再獲關注。俗話說,“中國喜娘看福州,福州喜娘看閩侯。”福州喜娘文化發源于閩侯,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州喜娘文化
傳承至今已800多年
閩侯“陳氏三姐妹”家中五代從事喜娘這一行當。2月14日,記者在上街鎮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見到了三姐妹。“福州的喜娘文化源遠流長,傳承至今已有800多年。”“陳氏三姐妹”中的老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夏玉說,喜娘在福州方言中俗稱“伴房嬤”“伴房媽”。以前的人結婚較早,婚前男女雙方都沒見過面,家族成員多,婚禮上禮數也多,姑娘出嫁時難免緊張、害羞,所以婚禮上都要請一位伴房嬤陪護新娘,為她說好話,教她如何行禮。
陳夏玉說,舊時喜娘要完成的程序很多,有十幾道,包括參與布置喜堂,陪新郎迎娶新娘,接親時要配合新娘“撒麥哭嫁”,指導新人“三拜”,引導喜童滾床,引導新人給長輩行拜見禮,引導新人“捧進斗丁”“添丁開桶”,在喜宴出大菜(太平燕)時要帶新人到每桌敬酒,最后還要指導新人“安床”。現在婚禮中一些程序被簡化或取消了,但其中蘊含的孝敬父母、相伴一生、相敬如賓等精神內涵不減。
陳秀蘭在講解子孫桶的寓意。
榕3000多人在當喜娘
行業也在與時俱進
老二陳秀珍說,喜娘要活躍婚禮氣氛,吉利話需脫口而出,且要妙語連珠。以前喜娘文化多為口傳心授。當年她們的母親為訓練三姐妹,讓她們反復吟誦上百首歌謠,打下基礎。實際上在主持婚禮時,各家各戶的情況不同,喜娘還得具備隨機應變的本領。
老三陳秀蘭說,現在的喜娘,僅傳承已經不行了,需要創新,做到雅俗共賞。要把新時代的主流話語引入婚禮慶典上,多說做人的道理,把“感恩”“寬容”“和諧”“孝道”等這些促進家庭幸福和睦的因素,更好地融入喜娘主持的禮儀中。
據介紹,喜娘文化中也有相對低俗的內容,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閩侯在這方面進行了凈化。據了解,現在福州從事喜娘行當的有3000多人。
“陳氏三姐妹”在表演喜慶的喜娘臺詞。
“舊時伴房嬤大都沒什么文化,因此社會地位也不高。現在的喜娘隊伍在不斷與時俱進,注入新鮮血液。行業內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人大大增加,整體綜合素質大大提升。”陳夏玉說。
“陳氏三姐妹”牽頭成立了福州喜娘協會和閩都喜娘文化傳習所,致力于喜娘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打造新時代的喜娘。去年,閩都喜娘文化傳習所首屆“喜娘”培訓班開班,1年多以來,共有5期約三四十名學生結業。其中不乏“80后”“90后”的大學本科畢業生和江蘇、西安、廣東等地對喜娘文化感興趣的學員。喜娘們還走出國門,為十邑同鄉操辦傳統婚禮,交流喜娘文化。
責任編輯:黃仙妹
- 福州喜娘:琴瑟唱彩傳閩俗2018-09-06
- 文脈頌中華:鳳髻金絲龍紋玉 琴瑟唱彩傳閩俗2018-09-03
- 文脈頌中華:鳳髻金絲龍紋玉 琴瑟唱彩傳閩俗2018-09-03
- 文化傳習 閩侯上街鎮開班培訓“喜娘” 2017-02-06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綠色祭掃 樹立新風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