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忠勝(右)將辦壽宴的50萬元捐出,成立愛心基金會。
福州新聞網6月26日訊(記者 雷巖平 陳丹徐文 宇/文 張旭陽/攝)2016年1月17日晚,長樂古槐鎮中街村南石自然村文化中心。
幾十張桌子依次排開,喜氣爆棚,許多村民滿懷好奇心,期待慣例中的壓軸“大菜”上桌——分錢。
村民們知道,今晚的主角是個“大金主”,出手一定非同凡響。
這位“大金主”就是旅法僑胞、知名企業家石忠勝,當晚他辦60歲壽宴。按當地風俗,至少得宴開百桌,大發紅包。
但這壽宴卻“不盡如人意”:沒有紅紅火火大排場,沒有饕餮盛宴,沒有慣例中的“壓軸大菜”。在議論與質疑中,石忠勝宣布:成立愛心基金會,捐贈50萬元。
前天下午,這位華僑企業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依然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說:“我是古槐鎮第一個吃‘移風易俗螃蟹’的人。我頂著宗親朋友壓力,做了許多人想做又不敢做的事。”
像石忠勝一樣,在長樂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把發紅包改成做慈善的,還有不少龍頭企業的老總、華僑、鄉賢。
老人怕過生日
怕到得抑郁癥
“到長樂喝酒!到長樂拿大紅包!”
說不清是誰起了個頭,發了家的長樂人,開始在紅白喜事上做文章,大擺宴席,向賓客分錢,攀比斗富愈演愈烈。
2012年,長樂一位老人去世,辦160桌酒席,席上每位賓客可分4000元錢,光分錢就要花640萬;2013年,一名企業家嫁女,除主婚場外,還有多個分婚場,婚宴擺了300多桌,場面相當豪華;2014年,一名老人的壽宴,辦酒席90多桌,并向每位賓客分發3245元……
這些來自長樂的真實故事,在全國媒體、網絡上廣為流傳。
在古槐鎮中街村,此風同樣盛行。上世紀50年代出生于此的石忠勝,1992年移居法國巴黎,從一名洗碗工做起,投資興業、收獲財富。
2015年11月25日,本是他60歲壽誕。按照他的經濟條件和村里的風俗,大擺壽宴,給賓客分紅包,絕對不能少。村里老少翹首以盼,期待見證這個“大金主”的豪爽。
石忠勝卻猶豫了。
“做壽本是喜事,可村里不少老人卻愁眉難展,不敢去敬老院,就怕遇到人會問什么時候做壽,怎么操辦。”前日下午,和記者說起自己的感受,石忠勝不無感慨,“老人們擔心辦不好沒面子,可是要辦好,至少花幾十萬,甚至逼得子女舉債,一些老人只好躲在家里,隱瞞著歲數,有人甚至得了抑郁癥,動了輕生念頭。所以當時我就想,此風氣不剎,老人們如何頤養天年?”
60歲壽宴從簡
省下50萬捐基金會
與此同時,石忠勝也注意到,長樂市移風易俗新風悄然興起。鎮村干部常常入戶宣傳、談話,可是雖然人人自知陋習該改,卻沒有人愿意當出頭鳥。
“我要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發紅包。”石忠勝說。
他帶著自己的想法和鎮村領導商量,從2015年底開始策劃,在壽宴之前成立一個愛心基金會,將要發的紅包作為第一筆錢存到基金會。
“鎮村領導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但和起初擔心的一樣,來自宗親、朋友的壓力和爭議很快就來了。有一半的親友贊成他,還有另外一半的親友反對。
這場村民翹首以盼的壽宴,在2016年1月17日舉辦。令村民吃驚的是,當晚,壽宴只是簡單宴請賓客,而且不發一分錢,更像是一場慈善活動。晚宴上,石忠勝當場宣布成立“中街愛心基金會”,并把原本要包給來賓的50萬元錢全部捐獻,用于幫助貧困家庭。
石忠勝成了全鎮首個辦壽宴不分錢的富豪。令他沒想到的是,那場特別的壽宴結束后,村里乃至鎮里,分錢陋習似乎一夜“剎車”,不再有一家人辦酒分錢。
預估100萬元婚宴
企業老總只花10萬
和石忠勝一樣,長樂市廣豐紡織有限公司老總許典楷,也是帶頭倡導“移風易俗”的企業家之一,深知帶頭移風易俗的壓力。
“我們做企業的,吃過很多人的酒席,有很多人情債要還,不多擺幾桌,不分錢,講不過去,會被人罵。”前日聽說要采訪移風易俗,許典楷特意從福州市區趕回長樂。
許典楷是金峰鎮鳳陽村人。金峰的大操大辦在長樂都是出了名的,但他說,村里鎮里的人其實并不引以為豪,而是深受其害。
今年4月兒子結婚時,許典楷選擇了移風易俗,壓縮辦酒席規模。許典楷說,若不是響應政府號召,他兒子的這場婚禮預計要辦80~100桌,一人按1000元分紅包,整個婚禮紅包就要花100萬元。而他最終把酒席壓縮到35桌,只請至親,而且席間一分錢也不分,整場婚禮只花了10萬多元。
婚禮上沒有捐贈
不希望慈善成負擔
“移風易俗,我們企業家也是很贊成的。這在人力、財力、精力上給我們減輕很多負擔。”許典楷說,酒席上分錢其實是“偽習俗”,近10年才出現。
他說,從前家人去世,親友送葬辛苦,喪主就會買水、買點心,后來演變成送臉盆、桶、鍋等,再到后來,覺得買東西麻煩,干脆分錢,你家50元,我家100元。經濟水平越來越高,分錢數額也越來越大,漸漸丟失了傳統習俗的意義,成了攀比斗富。
這一兩年來,許典楷見證了金峰鎮革除陋習,深知背后政府部門的推動作用。
2016年起金峰鎮各村組建了紅白理事會,推行酒席申報備案制度,禁止操辦紅白事以外的其他酒席。操辦婚喪事者,需提前向村(居)委會申報,經審批后簽訂承諾書。建立月報告制度,嚴把黨員干部婚喪喜慶操辦酒席申報審批關。設立移風易俗舉報電話,24小時接受群眾監督。在全鎮19個村、2個社區成立村級紅白理事會,并將移風易俗工作寫入村規民約……
去年11月,金峰村知名企業家李景云和李景忠,就在鎮村干部的動員下,主動縮減為父親操辦喪事的規模,把節省下來的200萬元資金捐獻給金峰村慈善公益基金會,成為全村乃至全鎮移風易俗的典范。
問到許典楷是否也在宴席上做捐助,他說,“平時都有捐贈,宴席上并沒有。”他解釋,當時也有考慮捐錢,但村支書制止了。村支書說:“宴席上一個人捐助,別人跟著,容易形成壓力,反倒變成了攀比。”他覺得有道理,就在平時捐贈,這樣自然而然最好。
婚宴省下30萬元
助建家鄉凈水廠
“婚事新辦……婚車不超過5輛,拱門不超過6個,花籃不超過20個,婚宴菜肴不超過22道……”長樂首占鎮舊墻如今煥然一新,成為宣傳移風易俗“應知應會”內容的宣傳欄。
前日上午,首占鎮黨委宣傳、統戰委員林麟講述了鎮上第一個帶頭移風易俗的企業家林金華的故事。
“他在兒子的婚禮現場,當場表示不分錢了,從儉辦婚事,把節省下的30萬元,以兒子的名義捐給村里的自來水改造工程。”林麟介紹,林金華是華鴻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2016年1月12日,兒子結婚,他本打算每個賓客發2000元紅包。鎮村領導提前得知后,特意找到他做工作,而移風易俗也正中了林金華下懷。
原來,之前他就了解到建凈水廠正需要用錢。于是他和兒子商量決定,借著從儉辦婚事,不僅倡導移風易俗,而且把節省下的30萬元,捐給村里這項自來水改造工程。
在許多鄉鎮,出現了許多林金華、石忠勝、許典楷這樣的企業家楷模。
去年10月,金峰鎮金峰村行云里自然村,知名的企業家陳金福小兒子結婚,本來起碼也要辦100多桌酒席,而他響應政府號召,將酒宴規模縮減到30桌左右,連表兄弟都沒請,還帶動身邊親友積極踐行移風易俗。
去年12月,長樂企業家“領頭羊”、恒申集團董事長陳建龍倡議“不講排場、承擔社會責任”,得到長樂企業家的熱烈響應。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今年“雙十一”期間福州快件將超2000萬件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