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9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通訊員 胡海明) 近日,省農科院占志雄科研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害蟲管理科學》上發表研究論文,系統闡述了特定波長的綠光對水稻重大害蟲褐飛虱自發活動、發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動的影響。
稻飛虱與稻縱卷葉螟并稱為水稻“兩遷”害蟲,主要依靠氣流遠距離遷飛,是爆發性和突發性的害蟲。農業農村部近日召開的水稻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現場會指出,目前全國水稻“兩遷”害蟲已發生8970萬畝次,西南、華南、江南部分稻區呈大發生態勢。
其中,褐飛虱是稻飛虱的主要類型之一,繁殖速度極快,且食性專一,只有取食水稻和野生稻才能完成發育,喜歡溫暖高濕條件,多在水稻穗期爆發成災。其整個生命周期分為卵、若蟲和成蟲三個階段,若蟲又分為5個齡級。
該團隊的研究結果表明,長期夜間綠光照射下,褐飛虱成蟲自發活動的頻率及晝夜節律均受到干擾;1齡至4齡褐飛虱若蟲發育所需時間顯著縮短,5齡若蟲發育至羽化所需時間則顯著延長;第1次至第4次蛻皮和羽化的時間顯著偏移至夜間;所產卵的孵化率顯著降低,從均值47.49%降至36.69%。
后續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變化背后的基因調控機制。轉錄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綠光照射可顯著影響表皮蛋白、幾丁質脫乙酰酶和幾丁質酶等與表皮發育相關基因的表達量。該團隊還通過透射電鏡觀察,進一步確認了褐飛虱的表皮發育特別是內表皮、外表皮和孔道的發育,在綠光影響下可發生明顯變化。
基于上述基礎研究數據及結果,該團隊自主研發出一款太陽能稻飛虱行為干擾裝置,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該裝置通過擾亂稻飛虱活動節律與生長發育過程,有效地將以褐飛虱為主的稻飛虱種群數量控制在防治水平以下。
據悉,早在2009年,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便啟動“水稻重大害蟲褐飛虱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項目,并構建了以生物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為核心的稻飛虱綠色防控技術新體系。
施龍清和邱良妙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占志雄為論文通訊作者。
責任編輯:肖舒
- 千只鴨子大軍給水稻除草 這種方法用了近10年效果顯著2023-06-16
- 龍巖:種糧有效益 收入有保障2023-05-29
- 福建:沃野農機忙 春耕正當時2023-04-14
- 福建省水稻護穎發育分子機理研究取得新突破2023-01-31
- 福建省科學家在水稻抗耐旱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2023-01-30
- 世界首次!我國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間培養實驗2022-12-05
- 福建:蟲口奪糧,智斗稻飛虱2022-11-01
- 永安大湖鎮:農民豐收節 千畝優質水稻喜豐收2022-09-23
- 最是一年好“豐”景 福建各地迎秋收2022-09-22
- 滿田盡披“黃金甲” 長樂千畝水稻迎豐收2022-09-20
- 最新福建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建省藥監局組織召開藥品安全鞏固提升行動新2023-07-0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