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破10萬億背后 1015家私募異常
協會登記私募機構一夜之間減少8000多家,登記備案私募從業人員一月減少逾12萬人
私募在2016年,經歷了“冰與火”的考驗。
1月5日,在中國證券投資業基金協會公布私募基金認繳規模達到10.24萬億。
然而,在私募規模創歷史新高的背后,私募機構出現異常乃至失聯的數量不斷攀升。并且,隨著監管的趨嚴,去年在協會注銷的私募機構達到1.2萬家。
依據基金業協會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月18日,共有1015家私募機構出現異常,26家私募確定失聯,包括曾經在股市創造無數神話的上海澤熙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也因為徐翔涉及刑事案件而進入失聯黑名單。
有律師分析,失聯私募背后,反映的是私募行業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后遺癥,很多跟風注冊的私募機構,最后發現賺不了錢,就算完成了備案,也沒有開展工作。
縱觀過往一年私募行業,不乏大佬受挫。根據私募排排網的最新數據,股票型私募基金中,74%在2016年錄得虧損。
私募賣殼亂象 “殼”值50萬到100萬
1月17日,一律師懷東(化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四天前自己在私募群里發了一則有客戶擬收一家已經備案的私募基金“殼”的消息,消息發出后,短短幾天,已經有七八家私募公司聯系他,尋求賣“殼”。
2016年,基金業協會要求私募機構實現備案制。對于未按新規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則會被協會注銷登記?;饦I協會官網曾發布文章稱,截至8月1日,累計超過1萬家機構被注銷私募管理人登記。僅7月31日到8月1日一夜之間,就有約8200家私募機構被注銷登記。
懷東介紹,其客戶希望買私募基金的殼,是因為著急發產品,走正常的注冊備案程序較慢,而“買殼變更下來估計一個月的時間”。懷東介紹殼的價格,從5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而賣殼的有兩種,一種是專門做這個生意的,注冊了私募機構并完成備案,然后待價而沽的;一種是不想干了,希望賣掉。但他還指出,現在買賣殼是被禁止的。
基金業協會相關人士去年曾強調,對于“保殼”、“倒殼”的行為,協會持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態度。
在賣“殼”的背后,是私募新設立的減少。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孫健介紹,相較去年8月1日之前私募保殼大潮,現在私募公司要找律師出法律意見書的量反而減少。
孫健稱,背后可能是私募成本增加不賺錢,像律師費、會計師費、增加的人員成本等,但是私募募資和投資的項目卻都不多,導致新成立的私募機構反而減少。
凱璞庭資本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金華告訴新京報記者,備案成本直接體現在幾萬元的律師費上。但他表示可能圈子不同,其身邊私募機構都完成了備案。
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12月相比11月,登記的私募機構減少了216家。
李金華表示,備案后,對公司而言,業務沒有什么變化。但對行業而言,以前亂七八糟的機構少了,有利于行業優化。
私募行業單月逾12萬人“失業”
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底,私募從業人員27.2萬人,較2015年12月底的37.94萬人減少了約10萬。
協會數據顯示,私募基金從業人員的數量在2016年3月底達到高峰,共有44.65萬人,其后,隨著備案制的推行,人數有所下降,但到6月底還維持在40.25萬人。
而8月1日大限來臨之際,是從業人數斷崖式下降的一個月。截至2016年7月底,私募基金業從業人員降至27.58萬人。這意味著7月單月,就有逾12.67萬人“失業”。
在7月的最后一晚,逾8200家私募機構被注銷登記。不過,孫健介紹,未在協會登記的私募機構,并不代表公司就不存在了,只是說不能對外募集資金了。
雖然失業人數或許沒有12萬這么多,但多家私募機構“失聯”卻是不爭的事實。
1月13日,基金業協會官網公示了第十一批失聯私募機構名單,包括光大金控(陜西)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等106家公司“失聯”。
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穎磊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出現一種情況,很多備案了的私募機構都放棄了,“原來很多不懂這個行業的,跟風注冊了一大推公司,后來發現這個行業賺錢并不容易,管理資產規模小的,基本不賺錢”。
他還預測,2017年可能更多已通過備案的公司會成為僵尸企業,主要是業務開展不起來,很多公司根本募不到錢。“此次協會公布的失聯私募機構名單,有的就屬于上述情況。”
規模在增加 私募行業收益率反降
截至去年12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4.65萬只,認繳規模10.24萬億元。
按正在運行的私募基金產品實繳規模劃分,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439家,管理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有157家,管理規模大于100億元的有133家。
而2015年底,備案基金2.4萬只,認繳規模5.07萬億。備案產品管理規模在20億-50億元的有283家,管理規模在50億-100億元的有99家,管理規模100億元以上的是87家。
從數據對比可以看出,在過去的一年,雖然機構數減少,但私募行業規模在增加,認繳規模甚至超過公募基金,且大規?;鹪絹碓蕉?。
李金華稱,2016年在金融秩序整頓下,行業越來越規范,私募行業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
在整個行業規模大幅度上升的同時,競爭卻在進一步加劇。李金華認為,2016年在資產端,出現資產荒,行業整體收益率降低,競爭在加劇。但他認為,好的項目從來不缺資金,但是相對差的項目,資金募集會比較困難。
而在陽光私募領域,2016年的收益也并不好。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中,2016年約74%出現收益虧損,其中,虧損超過10%的占比約為38%。而2015年,股票策略型私募基金中,收益虧損的僅有21%。
在2016年收益下滑的股票私募中,不乏一些大佬的產品,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私募大佬葉飛管理的倚天雅莉4號,2016年虧損了53.71%;2016年虧損最多的股票型私募基金是沈琦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旗下的神奇1號,去年一年虧損了70%。
對于2017年私募行業發展,李金華認為,整個私募行業將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狀態。
- 金融見智
去蕪存菁 才有利于行業發展
2016年對私募行業而言,是一個“多事之年”,無論是基金從業人員大考,還是私募機構備案制,都讓整個行業的從業人員忙得“不亦樂乎”,當然也有很多抱怨的聲音。
對于私募的監管,監管層給出的理由很充分:過去幾年,私募行業大爆發,有的私募機構打著私募之名,從事 P2P 業務,且跑路不斷。過去一年,私募機構因為涉足P2P業務而發生兌付危機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備案制推行之后,在協會登記的私募機構一夜之間減少8000多家,登記備案的私募從業人員則一個月減少了12萬人。
對行業的整頓,并沒有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反而出現“強者恒強”的局面。根據基金業協會公布的數據,私募規模首次超過10萬億大關,且超過同年的公募規模。在規模爆發式增長的背后,是管理規模超過20億,乃至超過100億元的機構數量,相比較2015年底,有大幅度的增加。
一位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長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在金融監管加強之后,對于整個行業而言,更加規范,競爭也更加有序化。
關于金融領域的監管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題。在基金從業人員大考和備案制推行之初,來自行業的反對聲音很多,認為過度地干預了行業的發展。
但從結果來看,監管并沒有影響行業的發展,反而對行業有凈化作用。
在每個快速發展的行業,監管總是相對滯后,需要給予更多耐心。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朱星
責任編輯:金林舒
- 今年國內動漫產值將達1500億 90后00后消費潛力釋放2017-10-18
- 私募欲加杠桿尋覓便宜資金 募資熟套路竟然卡殼2017-09-30
- 12家百億級私募盯上55股 大咖光臨股價表現出眾2017-09-21
- 業績落后同類后半區 大摩基礎行業基金經理變更原罪2017-09-21
- 馬尾“基金小鎮”集聚116家投資機構 管理規模超千億2017-09-20
- 福建石化產業園基金落戶福州自貿片區2017-09-18
- 外賣市場發展迅猛 配送服務業如何邁入“標準化”時代2017-09-14
- 私募入市積極:部分機構滿倉運作 看好后市行情2017-09-08
- 福州試點珠寶公益訴訟 費用由省寶玉石協會支付2017-08-21
- 廈門市思明區政府設立基金交流平臺2017-08-18
- 最新財經新聞 頻道推薦
-
阿里速度!天貓雙11銷售額又創新紀錄!華爾街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