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至年初,在這段成婚旺季,妳是否也被親朋好友們那雪片般飛來的喜帖轟炸得體無完膚?然而褪去了大喜之日光彩奪目、令人動容的一切,其實在每一場婚禮的準備過程,新人們都經歷了十分難熬又沖突遍布的好些日子── 那似乎是正式邁入婚姻以前給兩人的終極考驗。
未曾經歷婚禮籌備階段的人們,總不好意思開口幾個敏感問題:「這樣花了多少錢?」「錢都是誰付的?」「你們婚前就開始討論財務了嗎?」所幸,一份統整了2018 年度數據的美國婚禮統計資料出爐,揭露了當代婚禮可能跌破眾人眼鏡的真相,就讓我們從這些數字當中,認識關于結婚我們都不好啟齒的兩三事吧。
「一場婚禮,究竟花了多少錢?」
從過去幾年的數據看來,一場婚禮的耗資每年都在節節攀升,這樣的現象,極有可能源自于被社群媒體哄抬的虛榮心。2017 年度,一場美國的婚禮花費平均落在美金$27,000 元(約臺幣83 萬元、港幣21 萬元),然而2018 年度卻飆升至美金$44,000 元(約臺幣135 萬元、港幣34 萬元),開銷增加了61%,而這些多出來的開銷不僅流向愈來愈盛大的單身派對,也肇因于新娘在婚紗預算上的巨幅成長。
「這樣的巨額,新人真的能自己支付嗎?」
根據2018 年度美國婚禮統計資料來看,父母們介入婚禮預算、資助新人開銷的比例愈來愈高,甚至從2017 年開始,就有許多新人是完全不負責婚禮的金錢事宜,交由父母全盤支付。2018 年度,僅剩下27% 的新人聲稱自己支付了婚禮的所有開銷,而有42% 的新人由父母全面負責婚禮財務問題,其余則是接受了父母的部分資助。
「賓客的數量該如何拿捏?」
婚禮受邀的賓客數量,一直都是一門藝術,而這門藝術與婚禮的開銷直接相關。通常來說,除了新人自身的親朋好友以外,賓客數量經常會受到父母的關系圈左右,如果妳的丈母娘邀請了她的整個辦公室參加妳的婚禮,那么席次絕對不會太冷清,因此與伴侶及雙方家長的溝通至關重要。根據2018 年度的數據,大部分的婚禮賓客數量會落在200 人以內,而平均則是167 個席次。
「婚前就該開始討論財務議題了嗎?」
坦白直率的關系,是現代人愛情當中備受推崇的相處模式,不僅積極溝通、勇敢表達,就連一些敏感的價值觀議題也會被拿出來在兩人之間認真討論檢視。而許多人或許都曾好奇,什么時候才是兩人討論財務議題的好時機?交往時期、婚前、婚后?敏感的金錢議題若是處理不當,將能構成關系難以弭平的撕裂,因此對彼此開誠布公的內容與時機點需要謹慎挑選。95% 的伴侶在結婚前對彼此坦白自己的收入、存款、債務以及信用分數(Credit Scores),這能及早使兩人有心理準備,并在婚后有效幫助兩人共同面對大小財務決策。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男神喬振宇推薦 享受明星同款婚禮是種怎樣的體驗2019-03-07
- 婚禮上這些美好時刻 和閨蜜團一起留住驚艷時光2019-03-06
- 結婚送伴娘什么禮物好?推薦適合送給伴娘的禮物2019-03-06
- 最新婚嫁資訊 頻道推薦
-
劉嘉玲當年突然向梁朝偉的求婚理由竟然是這個2019-03-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