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如果德國汽車制造商仍然相互內斗,這個行業的事情可能會發展更慢。但如果它們不這么做,它們的經理們就必須關注其他完全不同的競爭對手。新的競爭對手已經到來,它們名叫特斯拉、谷歌或蘋果,或者它們有一個中國名字。
據德國《南德意志報》9月13日報道,因此,目前行業取得突破的簡訊在一定程度上以每周的節奏向公眾公布,似乎不是偶然的。例如,上周大眾汽車公司宣布, 未來在其最大的銷售市場中國將和江淮汽車公司一起生產電動汽車。或者上周末大眾集團又發布了兩個消息:首先,集團首席執行官馬蒂亞斯-米勒在一次采訪中宣布,未來4年就將提供30款電動汽車;接下來,該集團旗下奧迪公司宣布的消息非常具體,它將和中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以及搜索引擎供應商百度合作。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但也不會令任何人吃驚:今年1月到8月,奧迪的全球銷量為120萬輛,其中38.5萬輛是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因此,這種合作是值得的。
“中國人耗費在堵車中的時間超過其他國家的司機”,奧迪公司一名發言人說。因此必須將一整套科技產品植入汽車之中。但是,合作目的不止于此。奧迪想和中國人一起抗衡老汽車世界的對手,同時去應對來自硅谷新對手的挑戰。
問題是,這些公司到底是誰?
報道稱,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都不是普通的互聯網公司。它們都和中國政府有著良好的關系。最出名的是阿里巴巴,這家來自杭州的企業3年前在紐約上市,創下美國史上最大規模IPO(首次公開募股)。阿里巴巴是中國對亞馬遜和億貝公司的回應——不同點在于,阿里巴巴盈利能力更強。中國60%的速遞包裹是在阿里巴巴門戶網站上下單的。支付寶是該公司推出的一款成功的在線支付服務。目前阿里巴巴的一個子公司也提供3D地圖,恰恰這款產品可能很快也將被供應中國市場的奧迪汽車使用。
中國第二大互聯網公司是來自該國南部深圳市的騰訊公司。4年半前,該公司推出了應用軟件微信,目前已經贏得了7億用戶。中國人不打電話而是使用微信,不上臉書網站而是上微信朋友圈,不在超市收銀臺前交現金而是通過微信掃二維碼去付款。預約理發或預訂戲票也可以通過微信完成。這些功能未來也能被用在汽車里。
然后還有中國的主要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它作為谷歌的克隆體成長起來,今天人們到處都能看到騎著摩托車或電動自行車的百度外賣員工。通過應用軟件,人們幾乎可以讓任何飯店提供自己喜歡的飯菜。1年前,百度公司推出了應用軟件Carlife,未來中國的奧迪汽車也將使用這款軟件。
報道稱,這三家公司早就大力涉足奧迪的核心業務。它們購買了硅谷的電動汽車初創企業。中國政府立即給這些初創企業頒發了進入中國市場的營業許可。對奧迪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中國和誰做生意非常重要。因為如果恰恰這些一起合作的高技術企業與政府和主管部門有直接的聯系,那么相關生意遲早會變得非常重 要。
奧迪的競爭對手寶馬已經和谷歌的中國挑戰者百度在自動駕駛項目中展開合作。雙方去年就在北京進行了無人駕駛車測試:百度為一輛寶馬3系汽車開發了一款無人駕駛軟件,該車隨后在北京行駛了30公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