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拉開大幕,銀行處置不良資產的方式也再次得到擴展。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官網日前正式發布《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規則(試行)》和《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信息披露細則(試行)》,其中,對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行為予以嚴格的規定。據記者了解,目前第一批127家可參與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的試點機構的名單已經劃定,包括多家銀行和信托公司。
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中,銀行通過對未來的現金流和回收狀態的測算情況,將由此產生的未來收益權流轉給其他機構,可實現不良資產的提前變現,為不良資產處置提供空間。不過,由于監管細則非常嚴格,銀行此前利用通道業務“假出表”的行為將受限。在不能通過信貸資產轉讓收益權實現不良出表的情況下,銀行做該業務的動力可能不足,預計初期市場規模將有限。
目前銀行業整體面臨的資產質量壓力仍在加大。根據銀監會網站初步統計,2016年上半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繼續攀升至1.81%。而記者梳理發現,截至4日,部分地區的銀監局公布了本地上半年的銀行業運行情況,其中,一些地區的不良繼續雙升,以山東為例,該省的不良率已升至2.25%的高位。
東方金誠發布報告稱,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趨勢短期內仍難改善,且區域經濟環境變化將導致不同銀行資產質量加劇分化。報告還稱,資產質量持續大幅下滑導致商業銀行經營穩定性受到較大沖擊,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成為系統性風險產生的導火索。因此,如何處置不良貸款,化解不良貸款潛在風險,已成為商業銀行保持穩健經營的首要任務。
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工作也醞釀已久。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監管層除了提及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之外,也提及了開展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試點工作。實際上,此前已有不少銀行在實際操作中開展了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不過,此次相關細則的發布,是監管層第一次對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作出單獨的嚴格規定。
細則規定,正常類信貸資產收益權與不良信貸資產收益權應分別轉讓,出讓方銀行不能構建混合信貸資產包。這意味著將不良收益權包裝成正常類收益權進行轉讓的行為將被嚴禁。
與此同時,細則還規定,開展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的,在繼續涉入情形下,計算不良貸款余額、不良貸款比例和撥備覆蓋率等指標時,出讓方銀行應當將繼續涉入部分計入不良貸款統計口徑;不良資產收益權的投資者限于合格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參與認購的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和資產管理計劃不得投資。
記者4日從西部某信托公司人士處獲悉,作為首批在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以下簡稱“銀登中心”)開立信貸資產登記賬戶的信托機構,該公司正加緊研究相關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的規則,與銀行合作的相應產品也將隨之公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和不良資產證券化的方式有類似之處,不過按照目前的監管規定,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并不能實現完全的不良信貸出表。
“實際上,監管層出臺相關細則的重要目的就是封堵銀行利用過去那種不規范的通道業務來掩蓋其真實不良的行為。因此,雖然銀行通過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可提前將不良變現一些資金,但不能達到徹底消解不良率的目的,因此銀行做該業務的動力或許不足。”曾剛坦言。他還說,從需求方而言,由于監管明確規定理財資金不能對接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因此,其他機構的需求也將不那么旺盛。因此,整體市場規模或十分有限。
“從過往看,利用信托模式進行信貸資產流轉是主流模式,2015年占比達到64%,因此對現有信貸資產流轉不會形成大的影響。同時考慮現有信貸資產流轉較小,2015年僅235億元,新規規避了套利空間,加之資產荒延續,短期新增流轉需求可能規模有限。”華融信托管理部研究員袁吉偉也表示。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銀行新聞 頻道推薦
-
央行兩日凈回籠近3000億 國債期貨開盤直線走2017-01-06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