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歲的孩子,在你的眼中應該是什么樣子?重慶市巴蜀小學6年級的學生能把一條魚做出三道不同的菜,班里37個孩子每人都會20個左右的拿手菜。
這門“手藝”得益于他們從2年級開始的一項家庭作業。該班班主任所說,做菜看似一個普通的活動,但通過堅持可以督促學生回到生活實踐中去,熱愛生活,懂得生活,通過生活小事的鍛煉,能夠自食其力,用行動來服務于家人,共同熱愛生活,享受生活。
在小學生普遍忙于參加各種補習班、培訓課的當下,所謂“大廚班”的橫空出世可說是一股清流了。
過去,對小學生生活技能的培養,一貫為主流教育觀念所主張。而最近一些年以來,關于這方面的教育內容,卻陷入了一種“去實用化”和“脫實入虛”的趨勢。比如說,學校也會布置一些動手作業,但往往都是“養蠶”、“做PPT”之類,因其嚴重脫離小學生日常的生活場景,故而往往都淪為了家長代勞。受此影響,各式各樣的小學生奇葩作業,一再激起家長們的強烈反彈。其本質原因,仍然在于所謂的“生活技能培養”,陷入了一種“偏、難、怪”的誤區。
值得反思的是,如今很多時候,小學對于學生“非課業教育”的展開,為何總是伴隨著顯而易見的形式主義與表演色彩?一方面,諸如“幫父母洗腳”“社區撿垃圾”等尷尬作業層出不窮,并每每引發巨大爭議;另一方面,一度作為家庭作業經典項目的“干家務活”卻越來越不被重視,甚至不少學校索性對此一字不提……各種各樣時興的、流行的元素顛覆并重構了小學技能教育、價值教育的內容,而很多時候其顯然難言成功。
在一個搖擺的、試錯的年代里,重慶這所小學的“復古”式的教育實踐,更顯得難能可貴。其最為人稱道之處在于:相信過往傳統所積淀下來的“教育經驗”,相信真實的生活所必然會給學生帶來的積極改變。鼓勵學生下廚做菜,就是為家長和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然而然的交流互動場景,這整個過程內嵌于日常的生活本身,家長很容易參與其中,孩子們也不至于莫名“出戲”,這遠比那些刻意為之、僵硬生造的奇葩作業要高明多了。
回到生活本身,而不是跳出生活之外,對小學生的技能培養或曰價值教育,理應立基于此。當然了,“做菜”無疑只是眾多可用的選項之一。但凡教育者能夠跳出對所謂流行的拙劣效仿,真正回歸“成熟的傳統”,一切便會容易很多。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