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畫廊,不勝美景,人間福地,清新福建。清新秀麗的八閩山水對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具有強大的吸引力。為深入展示福建旅游從業者的風采和魅力,進一步塑造福建旅游清新向上的積極形象,即日起,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共青團福建省委、福建省旅游局攜手福建日報等單位共同推出“清新福建文明旅游,最美記憶共同締造”2015年度系列活動暨首屆福建文明旅游年度評選活動。
此次活動共設福建10大文明景區(3A以上)、福建10大文明旅行社(一年無投訴)、福建10大文明酒店(三星級以上)、福建10佳最美導游(行業內推薦)、福建10佳最美旅游從業人員(行業內推薦)、福建10佳最美游客(旅行社及社會各界推薦)共六大獎項。活動將通過生動自然、清新感人故事串聯,傳播福建文明旅游正能量,營造出“創建文明景區、文明旅行社、文明酒店,爭當文明游客、文明導游、文明旅游人”的格局。
即日起至12月31日,福建九大設區及平潭綜合實驗區旅游行業各單位或個人可登錄“V游福建”平臺進行推薦或自薦,期間本次活動采訪組將深入到每個參評單位進行采訪,挖掘每個旅游人背后的文明故事。
評選方法
在征集推薦階段結束后,活動進入評選階段,本次評選活動網絡投票占60%權重,專家評審占40%權重;專家評審團由行業領導、業內代表、媒體代表、旅游達人等10人組成,具體將從“思想道德建設”、“管理監督機制”、“文明服務質量”、“環境與資源保護”、“安全保障體系”、“文明創建措施”等六大方面內容著手進行評審。最終獲獎結果將于2016年全省旅游工作大會上進行公布表彰。獲獎企業將獲得省旅游局頒發的“2015年度十大文明景區”、““2015年度十大文明酒店” 、“2015年度十大文明旅行社”等榮譽獎牌及榮譽證書;獲獎個人將獲得省旅游局頒發的“2015年度十佳最美導游”、“2015年度十佳最美旅游從業者”、“2015年度十佳最美游客”、“2015年度十大最美文明旅游大使”等榮譽證書及相應獎品。
生態文明旅游有“智慧”
冠豸山手機當導游
人在旅途,紙質的旅游導覽手冊在指點迷津的同時,有時也成為游客們的累贅。拿在手上不方便,用完就丟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在龍巖市連城的冠豸山風景區,游客們不必有此顧慮,只要關注“i游連城”微信號,就可憑一部手機就可以暢游整個景區。
不輕易動山上一草一木
打造低碳旅游產品
在冠豸山景區,借助“i游連城”的電子導游系統,游客可以查看景區全景縮略圖以及周圍設施分布,對于游客來說可以“一部手機 暢優全部景區”。對于感興趣的景點,游客不僅可以瀏覽圖文介紹,還可收聽免費的語音講解。而游客也不必擔心流量會“爆”表,在主要景點,冠豸山景區均有免費wifi覆蓋。
一部手機在手,自主導游讓游客感到新奇的同時,也對冠豸山景區的創新服務贊不絕口
這僅僅只是冠豸山景區打造生態文明旅游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冠豸山以連城打造國際山水旅游度假城市和創建5A級景區為契機,從智慧旅游建設、景區規劃建設及旅游產品打造等方面入手,打造生態文明景區。
走在冠豸山景區,游客會發現沿途棧道都是用當地丹霞石做的仿丹霞棧道,基本保持了景區的原始風貌。“冠豸山是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所以景區側重生態文明建設。景區規劃建設的一個理念,就是不輕易去動山上的一草一木,而是在建設中就地取材進行施工。” 連城縣旅游事業局副局長鄒立標說道。
近年來,冠豸山景區推出一系列“低碳生態”的旅游產品。11月1日,在冠豸山舉行了自行車大賽,吸引了來自福建、廣東、江西、浙江等地的600多名騎行者參加。另外,與露營、騎行等運動相關的產品也正在規劃中。接下來,冠豸山景區還打算推出“靜”概念文化旅游產品,借助連城豐富的古書院群和山水資源,讓繁忙的都市人們在閑暇之余能靜下來呼吸。
衡量冠豸山景區生態,灰鷺的出現是標準之一。近年來,冠豸山景區頻頻出現灰鷺的身影
景區水上救護隊
水災中舍身救人沖上一線
在冠豸山的石門湖景區,還有著一支特別的水上救護隊。這支隊伍由冠豸山15名普通員工組成,還有40多名志愿者。景區與龍巖紅十字會合作,對隊員進行專業的醫護培訓。水上救護隊的主要職責是在景區保障游客安全,但在一些特殊時候,他們也會化身“天使”跑在救災的第一線。
今年的7月22日,連城發生水災。當天上午10點,正值水位高漲,不少危房倒塌導致居民被困。得知這一消息后,景區負責人和水上救護隊員當即主動請示希望能加入抗洪搶險隊伍。值班的冠豸山水上救護隊只留下一人看守,全部出動去救人。28歲的沈在標便是其中之一。他一口氣從早上一直忙碌到晚上7點,期間兩次 次險被洪水沖走,再救下16人后,滴水未進的他已累到暈倒。
從早上10點到晚上7點多,期間滴水未進,28歲的水上救護隊員沈在標一口氣救出了16個受困群眾
向世界傳播中國文明的永定男子
——張凱祥
“旅游不僅僅是走馬觀花的看,而是要深入的去體驗。文明不是嘴上說說而已,得要自己去感受文明、學習文明、傳播文明”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永定客家人,已近知天命年齡的張凱祥二十年來,不管多忙,他都會擠出半個月至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踏上外出旅游的道路。二十年的旅游經歷,他的旅游足跡不僅遍及了祖國大江南北,還踏出了國門走向了歐美東南亞等地。
二十年,這位永定男兒的足跡已踏遍諸多地方。而感受文明、學習文明、傳播文明是他孜孜不倦做的事
旅游二十年
他隨身必帶兩“法寶”
從小就對山外面世界充滿期待的張凱祥,在自己經濟獨立之后,開始了旅行的腳步。在國內,從福建到北京,從黑龍江到西藏,從內蒙古到海南,每旅游至一個地方,張凱祥總必帶兩件東西:一本中英字典,一捆垃圾袋。
“以前國人英語都不太好,經常旅途中碰到外國人需要幫忙,自己卻無能為力;垃圾袋是在旅游途中看到有垃圾我隨手撿起來裝進去,反正能做多少算多少”
多年的旅游經歷,使張凱祥掌握累積了不少地理、急救、語言、歷史等知識。而這些知識在關鍵時刻都配上了用場,讓異鄉的人感受到了福建游客的文明、中國人的文明。
2008年,西藏游洋八井,正值冬天雪花紛飛,在地熱露天泳池張凱祥與一批浙江團的游客一起游泳,上岸時一男游客突然喊:“我眼睛看不見了,接著倒地不省人事,一大群人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大喊救命。多年的旅游經驗讓張凱祥第一時間判斷出這是缺氧加上運動量大導致昏迷,在其一番人工呼吸、拍胸、掐人中等急救后 ,人醒來了,大家連連稱謝。至此之后,這位浙江的游客成了張凱祥的好友。“福建人樂于助人,有膽量”成了這個團其他團員對福建人的一致印象。
而出國旅游的經歷,讓張凱祥明白文明旅游光自己一個人懂得還不夠,還要讓他人加入,大家一起文明才是真文明。在意大利比薩斜塔邊上的草地上,旅游團里的不少中國人圍坐在一起抽煙,引得當地人連連側目。張凱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用手勢向游客比劃了此地不能抽煙的姿勢,并用隨身攜帶的塑料環保把煙頭裝了起來。當他做完這一切,不少當地的意大利人和中國游客紛紛鼓起掌來,一句“謝謝你張先生,是你提醒了我們要時刻文明”團友們的理解的話語讓張凱祥記憶尤深。
傳播文明
永定男子不遺余力
“旅游是去感受別地的文明,我們要學習文明,還要傳播我們自己的文明”不管到哪旅游,這句話總盤旋在張凱祥腦子里。今年5月,帶著妻子孩子,張凱祥一家人來到了臺灣自由行。在10天的時間里,張凱祥沒有去日月潭,沒有去臺北101大樓,而是實實在在在臺灣各地體驗了臺灣民眾的文明。在墾丁,他用自己不多的英文單詞幫助了一位在墾丁自行車自駕游的美國人換好了輪胎。在臺北,他幫助一位同姓張的臺灣同胞搭了一條回龍巖尋根問組的路。面對這些外國人、臺灣同胞的感謝,一句“我們是中國人,相互幫忙是我們的美德”道盡了所有。
臺灣歸來以后,張凱祥把自己在臺灣所見所聞編成了一本《臺灣印象》的畫冊,畫冊記錄了臺灣各地的特色文明。畫冊印刷出來后,在龍巖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得到了龍巖、永定諸多領導和民眾的關注和贊譽。“旅游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明旅游是我旅游最核心的精神,我就想這樣文明的去旅游,做一個文明的游客,讓我們的文明傳播出去,讓世界看到中國文明的新面貌!”。
5月份臺灣回來后,張凱祥把自己在臺灣的所見所聞匯編成了一本《臺灣印象》,受到領導、身邊的朋友及游客的贊賞
“土樓大叔”的土樓情懷
永定客家土樓享譽海內外,但談起永定土樓有一個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被永定人民和旅游業內人士親切稱呼為“土樓大叔”的林如居先生。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客家人,林如居先生有著客家人獨有的熱情、好客。用他的話講“其實也不知道為啥那么多朋友喜歡我,我也不知道大家怎么就給我起了個‘土樓大叔’的稱號,反正我一有機會、有時間,我都會親自同朋友們介紹我們的永定土樓,讓大家都能感受永定土樓別樣的風情和客家文化。”說這句話的時候,這位“土樓大叔”的臉上洋溢著一臉的高興。
在永定客家土樓穿行在景區各個角落的“土樓大叔”已成為了景區里另一道的風景線
常懷“敬畏之心”的大叔
林如居,永定旅游局局長,福建永定土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從2012年底赴任現在的職位后,這位“大叔”就注定與土樓結下不解情緣。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永定客家人,從小就是繞著土樓長大。現在終于有機會為保護土樓、展現土樓的魅力出一份力了。”在擔任永定旅游局負責人之前,林如居先后做過老師、煙廠副廠長等工作。
隨著土樓旅游名氣的不斷增長,永定客家土樓已經作為“福建名片”走向國際,每年都吸引了眾多海內外游客、華僑同胞前來旅游。但在48歲的林如居心中,永定土樓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和存在。“對土樓常懷‘敬畏之心’”是林如居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是他對土樓旅游市場、從業人員乃至游客的期望和要求。“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瑰寶,對土樓我們要有‘敬畏’之心,有了這顆心你才會更愛土樓,才會讀懂土樓背后的歷史文化和價值。”林如居時常對員工們提醒道。
作為永定客家土樓的大家長,土樓大叔經常組織土樓里的居民開展’土樓運動會’、健身操等文體活動,而每次活動他必帶頭參與
身兼數職
土樓大叔日行三萬步
“以前一年里面可能就兩雙鞋子換來換去穿,現在至少要六七雙,因為走路太多經常穿壞啦!” 現在的林如居只要每天一有空,就會扮成游客穿梭在景區里,日行三萬步以上對他來說都是常有的事。
“提高景區旅游品質,做好旅游服務細節,只有自己親自到景區體驗一下才能知道”只要一得空,林如居就換上休閑服,戴上太陽帽來到景區里。走幾步會累,需要設個休息椅子;多遠的距離設個游客服務臺才合適;旅客在這個地方會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這一切的細節問題的答案,在林如居的腳步中都得以解決。
除此之外,林如居也時常扮演著“暗訪者”、“清潔工”甚至“導游”等角色。不管是極不顯眼的角落垃圾,只要他看到了,就勢必親自打掃清楚;當其他導游忙不過來,他恰巧也在現場的話,就會攬過“導游”的任務,做起了講解員的事;而作為“暗訪者”,他也時常暗中觀察一線導游、服務人員等員工的工作情況。“我經常扮游客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也沒認出我來,過程中發現有做不夠的地方,回頭我就落實清楚;做得好,我們就要獎勵、推廣。”這樣的土樓大叔不僅讓員工敬佩,也讓游客滿意。
無論多忙,林如居總會抽空給土樓里的居民展示土樓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個習慣他已保持了三年
回顧自己的“土樓大叔”經歷,林如居的感慨或許只有自己最懂。三年沒有過午休,三餐總是匆匆解決,無法陪同母親、妻兒的生日,無法團聚的家宴等等。因為工作,他得到了許多,也失去了一些珍貴的時刻。“對于土樓景區,我是愛來景區又不愛來,因為一來就是從早到晚泡在景區的各個角落里去完善各種細節服務,常常忽略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但是不來,自己的腳步就情不自禁跨出去了。”
正是每個土樓人的一小步,才跨出了永定土樓景區的一大步。正如林如居所言“永定土樓現在已被國內國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我們能做的就是管理文明,引導游客旅游文明,此外還要把我們的客家文化底蘊、中國文明帶到更遠、更大的舞臺上去。”
(海峽網記者:高欣)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